宫颈囊肿是宫颈生理性变化,通常无症状,妇科检查见宫颈青白色小囊泡,辅助检查可通过阴道镜、B超等发现,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大或感染时可物理治疗,妊娠期多观察;子宫肌瘤病因与性激素、遗传有关,症状与部位、大小等相关,有经量增多、下腹包块等表现,妇科检查子宫增大、有结节,辅助检查用B超、宫腔镜、MRI等,治疗根据情况,无症状观察,有症状或恶变等常手术,妊娠期红色变性多保守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宫颈囊肿:宫颈囊肿又称纳氏腺囊肿,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的囊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通常无特殊发病机制相关的明确危险因素,但慢性宫颈炎等炎症可能参与其形成过程。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瘤增生肥大,孕激素能促进肌瘤有丝分裂而促进肌瘤生长,遗传易感性也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比如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宫颈囊肿:一般无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囊肿较小且分散时,通常不引起明显不适;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等表现,少数情况下可能有接触性出血,但症状相对不典型。
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压迫附近的输卵管等结构影响受孕;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包块;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能发生坏死、感染,产生脓血样白带。
三、体征差异
宫颈囊肿: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表面突出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内含无色黏液,若合并感染,囊泡呈淡黄色或白色。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度好;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呈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黏膜下肌瘤子宫多呈均匀增大,有时宫颈口扩张,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呈红色、实质、表面光滑,伴感染时表面有渗出液覆盖或溃疡形成,质地较软。
四、辅助检查区别
宫颈囊肿:阴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颈表面囊肿情况;B超检查可见宫颈部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子宫肌瘤:B超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较准确地显示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黏膜下肌瘤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
宫颈囊肿: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可采用激光、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发现宫颈囊肿,由于孕期生理变化,一般以观察为主,待产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因为孕期过多干预可能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和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即可;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等;肌瘤压迫症状明显;肌瘤合并不孕;怀疑肌瘤恶变者,常需手术治疗。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需根据肌瘤大小、部位及孕妇症状等综合评估,若发生红色变性,大多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液、止痛等,仅在少数情况下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