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是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的病理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年龄、不良生活方式等是相关因素,其是胃癌癌前状态,需胃镜结合病理活检监测,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要更注意规律饮食和定期复查,年轻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并规范随访,有基础病史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病以延缓进展。
一、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定义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是指在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过程中,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的一种病理改变。正常胃黏膜是由胃型上皮组成的,而发生肠化生后,胃黏膜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组织。
二、相关病理机制
(一)病因相关因素影响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常见的诱因之一。Hp感染后,可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进而促使肠化生的发生。有研究表明,Hp感染患者中发生肠化生的比例显著高于非Hp感染人群。
2.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中的胆汁等反流至胃内,会损伤胃黏膜屏障。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可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萎缩,在此过程中也容易导致肠化生的出现。例如,一些患有胆道疾病导致胆汁反流的患者,其发生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风险相对较高。
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下降,发生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几率也会增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中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4.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食用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发生相关。吸烟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高盐及腌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胃黏膜,长期作用下容易引发胃黏膜的病变,包括肠化生的发生。
三、临床意义及监测
(一)与胃癌的相关性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肠化生分为小肠型肠化生和大肠型肠化生,其中大肠型肠化生与胃癌的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发现,存在大肠型肠化生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没有肠化生或只有小肠型肠化生的患者明显升高。因此,对于存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
(二)监测手段
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监测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变化,同时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肠化生的类型、程度等情况。一般建议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患者根据病情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定期的胃镜复查等监测措施,因为老年人群发生癌变等不良预后的风险相对更高,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二)年轻人群
年轻患者若发现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首先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需要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等。虽然年轻人群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老年人群较低,但也不能忽视,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随访,因为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病情也可能逐渐进展,尤其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年轻患者,应积极进行Hp的根除治疗,以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胆道疾病等容易引起胆汁反流的基础病史的人群,在患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时,除了针对胃炎肠化生进行相应处理外,更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胆汁反流的情况,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持续损伤,延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进展。例如,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如果胆汁反流情况严重,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考虑进行胆囊相关疾病的治疗,以改善胃黏膜的病变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