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玻璃体混浊是指玻璃体内出现不透明体致视物有黑影飘动等,常见原因有年龄因素(老年人退行性变、青少年近视致变性)、眼部疾病(葡萄膜炎、视网膜裂孔脱离、眼内出血)、外伤;临床表现为眼前飘动黑影及可能视力下降;检查有眼底检查和眼部B超;处理原则是生理性定期观察,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情况需特殊考虑。
一、常见原因
1.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凝胶状态的玻璃体逐渐液化,出现凝缩、浑浊,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
青少年:部分青少年由于近视度数不断增加,也可能出现玻璃体混浊相关改变,因为近视会加速玻璃体的变性过程。
2.眼部疾病
葡萄膜炎:炎症会使炎性细胞进入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比如,感染性葡萄膜炎或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都可能引发这种情况,患者除了玻璃体混浊还常伴有眼部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病变可影响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裂孔形成时,液化的玻璃体可能进入视网膜下,同时也会引起玻璃体自身的混浊;视网膜脱离时,同样会伴随玻璃体的混浊表现,患者往往有闪光感、视野缺损等症状。
眼内出血: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引起的眼内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后会导致玻璃体混浊。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出现视网膜病变进而引起眼内出血,引发玻璃体混浊。
3.外伤
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导致玻璃体出血或玻璃体结构破坏,从而引起玻璃体混浊。比如打球时眼部被球击中,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眼前有飘动的黑影,其形态多样,可为点状、线状、絮状等,在明亮背景下更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如果是病理性玻璃体混浊,飘动的黑影往往会突然增多,或者伴有闪光感等异常表现。
三、检查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直接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观察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眼底病变导致的玻璃体混浊。
2.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较重,难以直接观察眼底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清晰显示玻璃体的情况,帮助判断玻璃体混浊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四、处理原则
1.生理性玻璃体混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但要告知患者避免过度用眼,定期检查眼底,关注玻璃体混浊的变化情况。例如,对于年龄相关性的生理性玻璃体混浊,应建议患者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2.病理性玻璃体混浊: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葡萄膜炎引起的,要根据炎症类型给予相应的抗炎治疗;如果是眼内出血导致的,要根据出血量等情况决定是药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果是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则需要进行视网膜复位手术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玻璃体混浊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或严重的眼部外伤等有关。对于儿童玻璃体混浊,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眼部仍在发育中,检查和治疗都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眼部发育的影响。比如儿童因先天性因素导致玻璃体混浊,需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时机,尽量避免对儿童视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孕妇:孕妇出现玻璃体混浊要考虑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影响,如妊娠高血压等。孕妇在检查和治疗时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和治疗方式。例如,若孕妇因妊娠高血压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导致玻璃体混浊,用药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玻璃体混浊多为退行性改变,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玻璃体混浊时要兼顾这些全身性疾病的控制。比如老年人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在治疗玻璃体混浊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