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致出血,机制是胃黏膜屏障受损致血管受胃酸等损伤;表现有呕血、黑便;诊断靠胃镜和粪便隐血试验;需针对病因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用药等谨慎且家长密切观察,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并注意基础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慢性胃炎导致出血的机制
慢性胃炎时,胃黏膜存在炎症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等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下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等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等的侵蚀,进而引发血管损伤出血;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胃黏膜萎缩等病变,也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二、慢性胃炎导致出血的表现
1.呕血:如果出血量较大且速度较快,血液可能经口腔呕出,呕吐物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呕血情况可能会更迅速地出现且症状相对更明显;成年患者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表现不同,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病情进展。
2.黑便:出血量相对较小时,血液在胃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被分解,粪便会呈现黑色,像柏油样。无论儿童还是成年患者,黑便都是常见的出血表现,但儿童可能因饮食等因素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导致的黑便区分,成年患者则要关注黑便出现的频率和伴随症状等。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并判断有无出血的重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胃炎的类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还能发现胃黏膜是否有出血病灶,如出血点、溃疡等。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在麻醉等合适操作下进行,要考虑其耐受性等情况;成年患者则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无痛胃镜等不同方式。
2.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若结果呈阳性,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该试验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儿童的粪便收集等需更谨慎操作。
四、预防及应对措施
1.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方案有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等。儿童患者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时要严格遵循药物选择的安全性等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成年患者则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如铝碳酸镁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相关胃黏膜保护剂,但要注意药物的剂型等适合相应人群,儿童可能需要儿童专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剂型等。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等。儿童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成年患者则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等。
作息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患者,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胃肠道的正常功能维持,儿童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胃肠道的修复,成年患者规律作息可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胃肠道的正常节律。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慢性胃炎导致出血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更要谨慎。胃镜检查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药物选择要严格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呕血、黑便的情况以及精神状态等,及时就医。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导致出血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选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老年患者出现出血情况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