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需从病史采集(包括饮酒、胆道疾病及其他病史)、症状评估(腹痛、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等、胰功能试验、血糖等、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CP)、内镜检查(ERCP、超声内镜)等方面进行诊断,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其各自特点。
一、病史采集
1.饮酒史:慢性胰腺炎患者往往有长期大量饮酒史,酒精可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反复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胰腺炎。例如,长期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标准(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患慢性胰腺炎风险显著增加。
2.胆道疾病史: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诱因。胆道疾病可引起胰管梗阻,导致胰液引流不畅,胰管内压力升高,损伤胰腺实质,引发慢性炎症。
3.其他病史:如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相关。例如,遗传性胰腺炎患者有明确的遗传基因突变,家族中多人可能患病。
二、症状评估
1.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背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胀痛或剧痛。疼痛程度和频率随病情进展可能有所变化,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饮食后疼痛常加重。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脂肪泻等。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胰酶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脂肪的消化,从而出现脂肪泻,粪便量多、恶臭、呈灰白色、油腻状。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因为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调节紊乱。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急性发作期血淀粉酶可轻度升高,慢性胰腺炎患者血淀粉酶一般无明显持续升高,但在急性发作时可短暂升高。血清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较高,但慢性胰腺炎时其变化无特异性。
2.胰功能试验:
直接刺激试验:静脉注射促胰液素后,收集十二指肠液,测定胰液分泌量及碳酸氢盐浓度。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分泌量减少,碳酸氢盐浓度降低。
间接刺激试验:如Lundh试验,让患者口服标准餐,测定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的血清促胰液素水平。慢性胰腺炎患者促胰液素水平可能降低。
3.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用于评估胰腺内分泌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呈异常曲线。
4.粪便检查:可见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等,提示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胰管结石或胰腺钙化等表现。但对于早期慢性胰腺炎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2.CT检查: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见胰腺体积改变,可增大或缩小,胰管扩张、胰管结石、胰腺钙化以及胰腺假性囊肿等。增强CT有助于评估胰腺血供情况。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清晰显示胰胆管系统,对于胰管扩张、狭窄、结石等情况显示更清晰,有助于明确胰管病变情况,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内镜检查
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直接观察胰管形态,可见胰管扩张、狭窄、扭曲、胰管结石等改变,还可收集胰液进行检查,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风险。
2.超声内镜(EUS):能更清晰地观察胰腺实质及胰管情况,发现胰腺实质的微小病变,对慢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优势。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遗传、先天性胰胆管异常等因素相关,诊断时需详细询问家族遗传病史及出生时的相关情况;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病史采集和检查时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选择相对安全、耐受性好的检查方法,同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女性患者在询问病史时需关注是否有妊娠、内分泌相关疾病等对胰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