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手术治疗,需进行病因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分局部用药(如抗生素溶液等)和全身用药(根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手术有鼓膜修补术(适用于鼓膜穿孔等)和鼓室成形术(适用于中耳病变重等);病因治疗包括积极治上呼吸道病灶病、调整生活方式;儿童患者要注意用药安全等,老年患者要考虑基础病对药物及手术的影响并加强术后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抗生素溶液: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对常见的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硼酸酒精、硼酸甘油:适用于鼓膜穿孔且无明显脓液时,有轻度抑菌作用,但对于严重感染的控制不如抗生素溶液直接。
2.全身用药
抗生素:对于感染较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全身应用,如头孢类抗生素等。全身应用抗生素能使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耳部位,杀灭病原菌,一般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
二、手术治疗
1.鼓膜修补术
适用于鼓膜紧张部穿孔、听骨链完整、中耳炎症已消退且咽鼓管功能良好的患者。手术目的是修复鼓膜,恢复中耳的正常传声结构,提高听力。通过手术将破损的鼓膜修补好,可阻止外耳道细菌进入中耳,促进中耳炎症的消退和听力的改善,大量临床病例显示该手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听力并减少中耳感染的复发。
2.鼓室成形术
适用于中耳病变较重、听骨链破坏的患者。该手术不仅可以修补鼓膜,还能同时重建听骨链,改善中耳的传音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听力。手术需要精细操作,根据患者中耳病变的具体情况进行听骨链的重建等操作,临床数据表明其对改善患者听力和中耳功能有显著效果。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因为这些病灶性疾病可能是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容易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中耳感染,所以积极治疗鼻窦炎可以减少中耳感染的诱因。对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患者,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引流,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腺样体肥大有助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愈。
2.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污水进入中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游泳、洗澡等情况下都要注意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进而进入中耳。儿童在洗澡时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游泳时最好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因为污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容易引起中耳感染复发或加重病情。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儿童来说,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降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风险和促进疾病的治愈。例如,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咽鼓管短、宽、直,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中耳感染。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用药的安全性,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耳部疼痛、流脓等情况,及时带儿童就医。对于需要手术的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性等情况,手术前后要加强护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到这些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确保手术风险在可耐受范围内。术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