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发病机制有种植学说等,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表现为下腹痛痛经等,超声等检查有特点,治疗有药物和手术;子宫腺肌症是内膜侵入肌层,多发生于经产妇,有经量多痛经等表现,检查及治疗类似但各有特点,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种植学说,即经血逆流,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并生长;还涉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等。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以25-45岁多见。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可能与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有关,使得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
二、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和痛经,疼痛多为继发性且逐年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还可出现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可高达40%;此外,还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便血;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触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子宫后倾固定,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偏实不活动包块,有轻压痛。
子宫腺肌症
症状: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部分患者可无典型症状。
体征: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检查: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部位是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超声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囊性肿物,壁厚且粗糙,囊内有细密点状回声。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子宫腺肌症
超声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前后径明显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局限性子宫腺肌症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局限性不均质回声区。
MRI:T2加权像上可见子宫肌层内有不均匀的高信号灶,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孕激素类药物如甲地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和萎缩;GnRH-a类药物如亮丙瑞林等,能抑制垂体-卵巢轴,造成绝经状态,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等。手术方式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
子宫腺肌症
药物治疗: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达那唑、孕三烯酮等,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多;GnRH-a类药物也可使用,能缓解症状,但同样存在骨质丢失等问题。
手术治疗: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施行子宫切除术,是否保留卵巢取决于卵巢有无病变和患者年龄。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需及时就医评估生育功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子宫腺肌症患者若有生育需求,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改善子宫内环境,提高受孕几率。
经产妇:子宫腺肌症多见于经产妇,这类人群在产后需注意子宫恢复情况,若出现经量过多、痛经等异常,应及时检查,早期发现子宫腺肌症并进行干预。
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在绝经后症状可缓解,但仍需定期复查;子宫腺肌症绝经后子宫会逐渐萎缩,症状也多可缓解,同样需要定期监测子宫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