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阻塞肺动脉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病,病因有血栓等,病理生理会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和相应体征,诊断靠血浆D-二聚体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呼吸循环支持、抗凝、溶栓、手术等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血栓: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主要的来源,患者长时间制动(如术后卧床、长途旅行久坐)、高龄、肥胖、有静脉血栓病史等情况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2.其他栓子:脂肪栓子(多源于长骨骨折、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子(多发生于分娩时)、空气栓子(如静脉穿刺、人工气胸等医疗操作或潜水病)等也可引起肺栓塞,但相对少见。
二、病理生理
血栓阻塞肺动脉后,会引起局部肺组织血流减少或中断,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严重时可引起低氧血症、右心功能不全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程度可不一,轻者仅感胸闷,重者可呈端坐呼吸或惊恐不安。
胸痛:可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多与栓子累及胸膜有关;心绞痛样疼痛多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右心缺血所致。
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见,多在肺栓塞后24小时内发生。
晕厥:可为肺栓塞的唯一或首发症状,多见于较大肺动脉栓塞者。
2.体征
呼吸循环系统体征:呼吸急促最常见,可伴有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P>A)或分裂,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右心衰竭时可有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其他体征:可伴有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体温可>38℃。
四、诊断方法
1.血浆D-二聚体:急性肺栓塞时D-二聚体升高,若其含量低于500μg/L,对排除肺栓塞有重要价值,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炎症、感染、肿瘤等情况也可导致其升高。
2.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血管内的充盈缺损。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筛选方法,典型表现为肺通气正常而灌注缺损,即不匹配现象。
超声心动图:在提示右心负荷过重、发现肺动脉近端血栓等方面有一定价值,还可用于排除其他心血管疾患。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诊断肺栓塞也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2.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有低氧血症时可给予吸氧,若出现呼吸衰竭可考虑机械通气;对于右心功能不全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3.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
4.溶栓治疗: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且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在无禁忌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可迅速溶解血栓,改善预后。
5.手术治疗:对于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可考虑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忽视,且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抗凝或溶栓治疗时需密切监测出血等并发症。
2.孕妇:孕妇发生肺栓塞时,治疗需谨慎,抗凝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需在充分评估风险受益比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溶栓治疗一般禁忌。
3.儿童: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快,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尤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