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晶状体退行性改变致光学质量下降,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可通过裂隙灯查见晶状体混浊,50岁以上多见,外伤等可致,手术是主要治疗;飞蚊症是眼前有飘动黑影伴闪光感,由玻璃体液化后脱离引起,眼底等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高度近视等易患,大多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需针对原发病治,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可通过眼科检查诊断并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随着年龄增长、外伤、辐射、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蛋白质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引起视力下降。例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代谢改变,逐渐出现混浊。
飞蚊症:是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背景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主要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引起。玻璃体是填充在眼球内的透明胶状物质,随着年龄增长或近视等因素,玻璃体逐渐液化,原本紧密的玻璃体纤维网出现分离,产生混浊物,这些混浊物投影在视网膜上就会让人感觉有飞蚊状物体飘动。
二、症状表现
白内障: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初期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逐渐下降,严重时可能仅见手动或光感。不同类型白内障表现略有差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初发期可能出现眼前固定不动的黑点,核性白内障早期可出现近视度数增加,因为晶状体核混浊导致屈光指数变化。
飞蚊症:患者主要感觉眼前有飘动的黑影,形态多样,如点状、丝状、絮状等,有的患者还会伴有闪光感,尤其在眼球转动或注视明亮背景时更明显。飞蚊症的黑影通常不会固定在一个位置,会随着眼球运动而飘动。而且飞蚊症患者的视力一般不受影响,除非同时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三、眼科检查表现
白内障: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看到晶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可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性白内障等。皮质性白内障初期可见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核性白内障可见晶状体核颜色加深,后囊下性白内障可见后囊下皮质出现混浊。
飞蚊症:眼底检查时,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玻璃体腔内有混浊物飘动。眼科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可见玻璃体腔内有异常回声信号,提示玻璃体混浊。
四、人群分布及相关因素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此外,外伤、长期接触紫外线(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护的人群)、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因素也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并发白内障,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
飞蚊症:高度近视患者、老年人以及眼内受过外伤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飞蚊症。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更容易发生液化和后脱离;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自然液化,飞蚊症的发生率较高;眼内外伤会导致玻璃体结构破坏,引起飞蚊症。
五、治疗原则
白内障: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方法,当白内障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一些早期白内障,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如抗氧化损伤药物(谷胱甘肽等),但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进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白内障。
飞蚊症:大多数生理性飞蚊症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观察。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如由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引起的飞蚊症,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如果是视网膜裂孔,可能需要进行激光封闭裂孔治疗;如果是玻璃体积血,可能需要根据积血情况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总之,白内障和飞蚊症在定义、症状、检查表现、人群分布及治疗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通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