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与子宫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上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方面,子宫肌瘤多无症状或有月经改变等,子宫癌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等不同表现;超声检查时,子宫肌瘤呈特定低或等回声结节及不同类型特点,子宫癌有子宫内膜增厚或宫颈异常回声团块等;CT及MRI检查中,子宫肌瘤有相应形态及信号表现,子宫癌可判断浸润转移及分期;病理学检查里,子宫肌瘤由特定细胞组成,子宫癌不同类型有各自癌细胞形态特征,病理学检查是可靠鉴别方法。
子宫癌: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常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较为典型;还可伴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有异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等。宫颈癌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排液,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癌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女性患宫颈癌可能更易被忽视,而老年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影像学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下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可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肌瘤在超声图像上有各自特点。例如肌壁间肌瘤表现为子宫肌层内的低回声团块;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超声可见子宫表面的低回声团块;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生长,可引起宫腔变形,肌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突向宫腔。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宫颈癌超声检查可发现宫颈部有异常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团块内血流信号丰富等。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如长期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的女性,子宫癌在超声下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特征,比如肥胖女性可能因腹部脂肪厚影响超声图像观察,但子宫内膜癌仍可通过其他超声特征来判断。
CT及MRI检查:
子宫肌瘤:CT检查可清晰显示子宫增大的形态及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等,肌瘤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MRI检查对肌瘤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准确判断肌瘤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的关系,肌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不同年龄女性的子宫肌瘤在CT和MRI上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年龄较大女性的肌瘤可能因退变等有不同信号改变。
子宫癌:CT检查可判断子宫癌有无宫旁浸润及转移情况,子宫内膜癌可见子宫增大,宫腔内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强化;宫颈癌可见宫颈部肿块,宫旁组织受侵时表现为宫旁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MRI检查对子宫癌的分期更具优势,能准确显示肿瘤在子宫肌层的浸润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子宫内膜癌T2加权像上肿瘤呈高信号,低于正常结合带低信号;宫颈癌可清晰显示宫颈间质内的异常信号。
病理学检查鉴别
子宫肌瘤:通过手术切除肌瘤或子宫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细胞呈梭形,排列成编织状或漩涡状,细胞核形态规则,分裂象少见。不同生长部位的子宫肌瘤在病理学上主要是位置不同,但细胞形态基本符合上述特点。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病理学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细胞失去正常形态,排列紊乱,核大、深染,有异型性,可分为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癌细胞形态有差异,如内膜样癌占大多数,癌细胞呈柱状,排列成腺管状。
宫颈癌:病理学检查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腺鳞癌等。鳞状细胞癌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有角化珠形成或细胞间桥;腺癌可见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乳头状,细胞有分泌现象等。通过病理学检查的显微镜下形态特征可以明确区分子宫肌瘤和子宫癌,这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在病理学检查时,主要是病变组织的细胞形态不同,从而确定具体的病理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