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抑制胰酶分泌、镇痛)、内镜治疗(括约肌切开术、胰管内支架置入术)、手术治疗(胰腺切除术、其他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治疗需分别考虑其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对于慢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食用高脂、高油食物。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加重胰腺负担。例如,长期摄入高脂肪餐的人群,患慢性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而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应选择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米饭等,保证每日热量供应。
少食多餐也是重要的饮食原则。因为一次性进食过多会使胰腺过度分泌胰液,加重胰腺的消化负担。通过多次少量进食,可使胰腺分泌相对平稳,减轻胰腺的工作压力。
2.营养支持
若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情况,需进行营养补充。可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因为慢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维生素吸收障碍。同时,对于蛋白质的补充也很关键,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等,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加重胰腺负担。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来保证机体的营养需求。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胰酶分泌药物
如奥曲肽等药物,可抑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奥曲肽能减少胰腺分泌,从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的程度。研究表明,奥曲肽可显著降低慢性胰腺炎患者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缓解腹痛等症状。
2.镇痛药物
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镇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长期使用阿片类强效镇痛药导致依赖等问题。非甾体抗炎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但对于慢性胰腺炎的重度疼痛可能效果不佳。
三、内镜治疗
1.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适用于伴有胆总管下端狭窄或胰管梗阻的慢性胰腺炎患者。通过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可解除胆总管下端的梗阻,改善胰液引流,缓解患者的腹痛等症状。例如,对于因胆总管下端狭窄导致胰液排出不畅进而引发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可有效改善胰液引流情况,从而对病情起到缓解作用。
2.胰管内支架置入术
当存在胰管狭窄或梗阻时,可放置胰管内支架。支架能够保持胰管的通畅,使胰液顺利排出,减轻胰腺内的压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四、手术治疗
1.胰腺切除术
对于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且胰腺有严重病变,如胰腺坏死、胰管严重狭窄且伴有顽固性疼痛的患者,可考虑胰腺切除术。但胰腺切除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例如,对于胰腺实质有广泛纤维化、胰管明显扩张且经多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胰腺切除术可能是改善病情的选择,但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胰腺病变程度。
2.其他手术
如针对胆道疾病的手术等。如果慢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疾病引起的,如胆道结石等,可能需要同时进行胆道相关手术,以去除病因,缓解慢性胰腺炎的病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饮食调整方面,要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同时严格控制脂肪摄入,可选择适合儿童的低脂肪、高营养食物。药物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镇痛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谨慎评估。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耐受能力,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需与患儿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等情况。
2.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饮食调整需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在控制脂肪摄入的同时,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种类,避免血糖波动过大。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某些药物可能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手术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