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炎性病变,分急性和慢性,症状不同,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及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合理饮食、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胆囊炎的定义与分类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
二、胆囊炎的症状表现
1.急性胆囊炎
腹痛:多发生于饱餐或进食高脂食物后,疼痛常突然发作,程度较为剧烈,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胆汁。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如病情较重,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39℃左右。
2.慢性胆囊炎
腹痛:症状不如急性胆囊炎典型,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可伴有饱胀感,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
消化道症状:可有嗳气、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三、胆囊炎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右上腹可有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生化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等表现。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大小、壁厚薄、有无结石等情况,能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异常。
CT检查:对胆囊炎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周围组织情况等。
四、胆囊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发作期需禁食,使胆囊休息,缓解疼痛;病情缓解后可逐渐进食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如蔬菜、水果、瘦肉等。
补液:对于呕吐、禁食的患者,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存在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
解痉止痛药物:可缓解腹痛症状,如阿托品等,但需注意青光眼患者等禁用。
3.手术治疗
急性胆囊炎: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胆囊坏疽、穿孔、嵌顿结石等,需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对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也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五、不同人群胆囊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胆囊炎
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儿童胆囊炎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妊娠期胆囊炎
妊娠期女性患胆囊炎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饮食调整、抗感染等,但药物选择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若病情严重需手术,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妊娠阶段等因素。
3.老年胆囊炎
老年胆囊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治疗上保守治疗可能占比较大比例,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等情况。
六、胆囊炎的预防
1.合理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胆道蛔虫、胆结石等可能引起胆囊炎的疾病。如发现有胆囊结石等情况,要根据结石情况及患者症状等综合考虑是否需要干预。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的异常情况,如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等,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