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扁桃体肿大手术需先评估适应证,考虑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选择扁桃体剥离术或挤切术等方式,术前要完善检查、清洁口腔、禁食水,术后要进行疼痛管理、饮食护理、观察创面、限制活动等以保障手术安全有效及儿童术后康复。
一、手术适应证评估
1.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儿童扁桃体肿大手术多在4-10岁左右考虑,但也需根据个体情况。如果是婴幼儿,扁桃体是免疫器官,有一定免疫功能,手术需谨慎;而年龄较大儿童,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例如,对于4岁以下儿童,若不是严重影响呼吸等紧急情况,多先采取保守治疗。
2.病史因素:如果儿童扁桃体肿大导致反复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每年发作次数达7-8次及以上,且经规范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扁桃体肿大引起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儿童夜间缺氧、白天精神不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3.生活方式因素:若扁桃体肿大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如饮食困难(因扁桃体大导致吞咽受限)、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容发育等,也应考虑手术。
二、手术方式选择
1.扁桃体剥离术
这是较为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医生会用剥离器将扁桃体从扁桃体窝内逐步剥离下来。该手术对于扁桃体肿大程度不是特别巨大的儿童较为适用。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如咽旁间隙等结构。对于年龄稍大、能够配合手术操作的儿童,此手术方式可以较为完整地切除扁桃体组织。
2.扁桃体挤切术
这种手术方式相对快捷。利用挤切刀的挤切作用,快速将扁桃体切除。不过,该手术对医生的操作技巧要求较高,需要准确把握挤切的时机和力度。对于扁桃体肿大不是特别巨大、儿童能够较好配合且手术操作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可以考虑选择此手术方式。但对于一些解剖结构特殊或者扁桃体肿大特别严重的儿童,可能不太适合采用挤切术。
三、术前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儿童的血液情况,确保凝血功能正常,防止手术中出血过多。例如,若凝血功能异常,可能需要先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后再考虑手术。
心电图、胸片检查:评估儿童的心肺功能,因为手术需要麻醉等操作,心肺功能不佳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更要仔细评估心肺功能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2.术前口腔清洁
术前几天指导儿童用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比如,使用含漱液每天漱口2-3次,每次漱口时间不少于30秒,有助于清除口腔内的细菌等病原体。
3.术前禁食水
按照手术麻醉要求,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饮液体,以防止手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等危险情况。对于儿童来说,要严格遵守禁食水时间,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四、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疼痛管理
儿童术后可能会感到咽痛,可采取非药物方法缓解,如让儿童含服冰袋(注意避免冻伤),或者给予心理安抚,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因为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与成人不同,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情绪和疼痛相关表现。
2.饮食护理
术后初期给予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冷藕粉等,避免过热食物刺激创面引起出血。随着创面恢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软面条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营养促进创面愈合,但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创面观察
密切观察儿童术后创面情况,有无出血、感染等迹象。例如,观察口腔分泌物的颜色、量等,如果发现分泌物有较多血丝或者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4.活动限制
术后要限制儿童的剧烈活动,避免因活动导致创面出血。建议儿童在术后1-2天内以休息为主,减少说话等动作,让创面有良好的恢复环境。
总之,儿童扁桃体肿大手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适应证评估、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准备以及术后护理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给予儿童全面的医疗照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