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萎缩性胃炎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的疾病,好发于各年龄段,男性多见,诱因有不良生活方式、Hp感染等。胃镜下胃黏膜色泽变淡等,组织学有固有腺体减少等表现。有消化不良等症状,查体部分有轻压痛。通过胃镜、Hp检测、病理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调整生活方式、根除Hp)、对症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进展,需定期复查胃镜等。
一、定义
浅表萎缩性胃炎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其萎缩程度常呈局限性,多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不伴肠化。它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好发于各年龄段人群,男性相对多见,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是常见诱因。
二、病理表现
1.胃镜下表现:胃黏膜色泽变淡,可呈淡红、灰色,重者呈灰白色,可透见紫蓝色血管纹,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有散在的白色或黄白色细颗粒状隆起,黏膜变粗糙,可见黏膜下血管显露。
2.组织学表现: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可出现幽门腺化生(胃体腺区出现幽门腺的形态)和肠腺化生(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炎症细胞浸润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有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因进食刺激性食物、情绪波动等因素加重或诱发,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腹痛、呕吐为主要表现,而中老年患者可能更侧重于消化不良相关表现。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或其他胃部检查时发现。
2.体征:多数患者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血管纹理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程度和性质。
2.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Hp感染与浅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常用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3.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对胃镜下取的胃黏膜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确定固有腺体萎缩、肠化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纠正,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等。不同年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中老年患者要更关注情绪调节对病情的影响。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提示Hp阳性,且有相关临床症状或存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Hp根除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联合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等,但具体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需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方案。
2.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消化不良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改善腹胀、嗳气等症状,但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避免不恰当用药对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六、预后及随访
1.预后:大多数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症状缓解,预后较好。但如果不注意去除病因,病情可能会进展,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胃溃疡、胃癌等严重疾病。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及时干预后恢复相对较好;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逐渐衰退,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相对复杂些,但通过规范治疗也可改善预后。
2.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一般建议确诊后1-2年复查胃镜,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倾向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会缩短。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