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性腹泻包括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腹泻)、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麸质不耐受)、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易出现感染性腹泻及脱水并发症,老年人非感染性腹泻中肠道功能紊乱多见,孕妇腹泻需谨慎用药且警惕感染性腹泻对母婴影响。
一、感染性腹泻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秋冬季节高发,可引起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次数频繁。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腹泻发生。
诺如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生,以寒冷季节高发。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诺如病毒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破坏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发腹泻等症状。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蔬菜等)感染,患者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大肠杆菌会产生毒素,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
沙门氏菌:常见于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食物后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大便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破坏肠道的正常环境,引发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二、非感染性腹泻
1.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常为诱因。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多在排便后缓解,大便性状多样,可呈稀糊状、水样便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肠道敏感性增高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肠道功能紊乱后,正常的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腹泻发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腹泻: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腹胀、早饱等,同时出现腹泻。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影响了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从而引发腹泻。
2.食物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完全消化分解乳糖,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会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常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人群,以及一些因肠道疾病等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的人群,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导致腹泻。
麸质不耐受:多见于乳糜泻患者,食用含麸质的食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等)后,肠道黏膜受到损伤,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腹泻、腹痛、消瘦等症状。麸质会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导致肠道炎症和损伤,进而引发腹泻。
3.肠道器质性病变: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累及肠道任何部位,呈节段性分布,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腹泻可为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脓血便。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病情迁延不愈。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肠道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肠道肿瘤:如结肠癌,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肿瘤占据肠道空间,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肿瘤组织可能分泌一些物质干扰肠道生理过程,导致腹泻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性腹泻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非感染性腹泻中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相对多见,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腹泻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孕妇出现腹泻需要谨慎用药,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更倾向于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来缓解腹泻症状,同时要警惕感染性腹泻对母婴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