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治疗方法多样,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各有不同。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处理(患者取合适体位并安抚情绪)、局部压迫止血(捏鼻翼或用棉球纱布填塞)、鼻腔填塞(用凡士林油纱条或膨胀海绵等,注意填塞时间)、烧灼止血(化学或电烧灼,由专业医生操作)、手术止血(针对严重鼻出血)以及药物治疗(全身用止血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处理动作要轻柔、用药谨慎;老年人需控制基础疾病、注意填塞时长;孕妇优先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谨慎用药;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除常规止血还需血液科针对性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一、鼻出血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以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误吸或吞咽。同时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
2.局部压迫止血: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持续压迫1015分钟,期间不要松手查看出血情况,多数鼻出血可通过此方法得到初步控制。若出血点位于鼻腔前段,也可使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3.鼻腔填塞:对于出血较剧烈或经一般压迫止血无效的情况,可采用鼻腔填塞法。常用材料有凡士林油纱条、膨胀海绵等。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时需分层紧密填塞,以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膨胀海绵遇水膨胀,能更好地贴合鼻腔结构,但填塞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4872小时,以免引起鼻腔感染等并发症。
4.烧灼止血:当明确出血点时,可在鼻内镜下采用烧灼的方法止血。常用的烧灼方式有化学烧灼(如硝酸银等)和电烧灼。化学烧灼通过化学物质与出血部位组织发生反应,形成蛋白凝固膜而止血;电烧灼则利用高频电流使出血部位组织凝固。烧灼止血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烧灼过度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5.手术止血:对于严重的鼻出血,如鼻腔鼻窦肿瘤、外伤导致的大血管破裂出血等,经上述方法无法止血时,可能需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血管结扎术、鼻中隔矫正术等。血管结扎术是通过结扎出血相关的血管来达到止血目的;鼻中隔矫正术适用于因鼻中隔偏曲导致鼻出血的患者,通过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去除出血的局部病因。
6.药物治疗:全身应用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等,可增强血小板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辅助止血。对于因高血压引起鼻出血的患者,需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如硝苯地平等,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以减少出血风险。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出血较为常见,多因鼻腔黏膜娇嫩、挖鼻等不良习惯引起。在处理儿童鼻出血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因操作粗暴造成鼻腔黏膜进一步损伤。压迫止血时,要向儿童耐心解释,争取其配合。填塞止血时,应选择合适的填塞材料,避免填塞过紧影响儿童呼吸。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止血药物时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有关。在治疗鼻出血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若鼻出血量大,可能导致老年人贫血、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需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身体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老年人鼻腔黏膜萎缩,填塞止血时要注意避免损伤黏膜,且填塞时间不宜过长,防止鼻腔感染。
3.孕妇:孕妇鼻出血可能与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鼻腔黏膜充血有关。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法,如局部压迫止血。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必须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孕妇鼻出血时可能会因紧张影响胎儿,要做好心理安抚工作。同时,要注意观察孕妇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阴道流血等,防止因鼻出血诱发宫缩等不良情况。
4.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患者,鼻出血可能是全身性出血倾向的局部表现。在处理鼻出血时,除常规止血方法外,可能需请血液科会诊,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这类患者鼻腔黏膜较脆弱,操作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加重出血。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血液系统疾病,从根本上改善凝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