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痉挛是可逆性气道平滑肌收缩,由多种因素引起,无长期慢性炎症基础,表现为突发呼气性呼吸困难等,通过病史等初步诊断,治疗是脱离诱因并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同支气管痉挛用舒张剂等,缓解期长期控制炎症,儿童哮喘需兼顾安全性等调整方案。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除了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的气道痉挛外,还存在气道的慢性炎症,表现为气道上皮损伤、黏膜下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等。这种慢性炎症会使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高反应性,在受到刺激时更容易发生痉挛、狭窄等症状。例如,哮喘患者的气道在接触花粉等过敏原时,不仅会出现平滑肌收缩,还会因为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进一步加重气道的炎症和狭窄程度。
临床表现
支气管痉挛: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呼吸困难,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患者可自觉气促,呼吸频率加快,听诊可闻及呼气延长伴哮鸣音,但一般没有长期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后,症状可较快缓解,如脱离过敏原环境后,支气管痉挛可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缓解。
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除了有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哮鸣音外,还常伴有长期的气道炎症相关表现,如长期的咳嗽(尤其是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气道高反应性等。在缓解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气道的慢性炎症仍然存在,只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儿童哮喘患者可能会在运动后出现喘息症状,且这种喘息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气道炎症导致的气道黏膜水肿等表现。
诊断方法
支气管痉挛: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结合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详细询问诱发因素,如是否接触过特定过敏原、是否在特定环境下发作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呼气性呼吸困难等体征。激发试验可用于诱发支气管痉挛,观察气道反应性,但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例如,对于怀疑由冷空气刺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患者,可通过让患者吸入冷空气来诱发症状,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哮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等。临床表现符合哮喘的反复发作性喘息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显示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的疾病。例如,对于成年哮喘患者,通常会进行肺功能的通气功能检测,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则提示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持哮喘的诊断。对于儿童哮喘患者,除了肺功能检查外,还可能需要结合病史、过敏原检测等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
支气管痉挛:治疗主要是迅速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缓解呼吸困难。首先要脱离诱发因素,如脱离过敏原环境等。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通过吸入的方式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症状。例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可以通过吸入迅速作用于气道平滑肌,舒张平滑肌,缓解痉挛。
哮喘: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缓解期的控制。急性发作期治疗同样需要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严重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期主要是长期控制气道炎症,防止哮喘发作,常用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对于儿童哮喘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幼儿哮喘患者,可能会优先选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进行长期控制,因为全身用激素可能会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哮喘患者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