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膜炎是常见眼部疾病即“红眼病”,由微生物感染或多种因素致结膜炎症。病因分感染(细菌、病毒)和非感染(物理、化学刺激);临床表现有症状(异物感、烧灼感、分泌物多、畏光流泪)和体征(结膜充血、水肿);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裂隙灯、分泌物涂片培养);治疗针对病因局部用药,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等途径感染结膜,引发炎症。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急性结膜炎。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等。腺病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爆发流行。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2.非感染因素
物理刺激:风沙、烟尘等刺激可引起结膜的急性炎症反应。长期处于风沙较大环境中的人群,如户外工作者等,患急性结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化学损伤:例如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一些对化学物质敏感的人群,在接触相关物质后容易引发急性结膜炎。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眼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眼睛里有东西,不舒服。无论年龄大小,都会有这种主观的不适感觉。
烧灼感:眼部有灼热的感觉,不同年龄人群都能感受到这种异常的热感。
分泌物增多: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脓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多为水样或黏液性。儿童患者由于不会准确表达,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眼部有较多的眼屎等分泌物。
畏光、流泪:炎症刺激导致眼睛对光线敏感,出现畏光现象,同时会不自主流泪。各年龄段患者都可能出现畏光、流泪症状,但儿童可能因为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频繁眨眼等。
2.体征
结膜充血:结膜血管扩张,呈现出鲜红色。通过眼科检查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结膜充血表现。
结膜水肿:严重时结膜会出现水肿,使眼睛外观看起来肿胀。不同年龄人群的结膜水肿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都会影响眼部的正常状态。
三、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发病前是否有接触感染源(如近期是否接触过红眼病患者、是否处于可能接触细菌或病毒的环境等)、是否有眼部外伤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孩子近期的生活环境、卫生情况等。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以详细观察结膜的具体病变情况,如充血程度、是否有滤泡、乳头增生等。通过裂隙灯检查能准确判断炎症的轻重程度以及病变的具体类型。
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对于分泌物较多的患者,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有助于明确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从而针对性治疗。例如,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定具体的致病菌种类,以便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病毒感染则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为目前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
局部治疗:使用眼药水或眼药膏点眼,缓解症状。如抗生素眼药水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抗病毒眼药水用于病毒感染的辅助治疗等。
2.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接触各种物品,家长要引导其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习惯。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急性结膜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商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做好防护。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减少其在流行期间的外出活动。
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公共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要加强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学校要定期对教室等场所进行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急性结膜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患者处理方式有所差异,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科学的循证医学原则,以保障患者的眼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