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肺栓塞起病急,有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气促、胸痛、咯血等表现,需紧急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还可通过影像学、血液检查等进一步诊断,产后产妇要注意哺乳、子宫复旧及心理状态,可通过产后早期活动、饮食调整等预防产后肺栓塞,对有高危因素产妇加强监测。
一、产后肺栓塞的识别
产后肺栓塞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尤以活动后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还有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见;另外可出现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等。若产妇在产后出现上述表现需高度警惕肺栓塞。
二、紧急处理措施
1.一般处理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患者,减少肺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吸氧,以改善缺氧状况。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和新血栓形成,但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对于产后患者,要考虑到哺乳等因素对药物的影响,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在无溶栓禁忌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但产后患者溶栓需谨慎评估,因为溶栓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是产后子宫复旧过程中出血的风险。
三、进一步的诊断检查
1.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能准确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血栓,对于产后患者来说,在病情允许且无辐射禁忌等情况下可进行该项检查。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筛选手段,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
超声心动图:在提示诊断和除外其他心血管疾患方面有重要价值,部分患者可发现右心室壁运动异常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肺栓塞。
2.血液检查
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肺栓塞有一定的排除诊断价值,若D-二聚体正常且临床可能性低,可基本除外肺栓塞;但产后等生理状态下D-二聚体也可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和调整抗凝方案。
四、特殊人群(产后产妇)的注意事项
1.哺乳与药物使用:如果产妇在接受抗凝或溶栓治疗,需要考虑药物对乳汁的影响。例如使用低分子肝素,其在乳汁中的分泌量很少,相对较安全;而溶栓药物可能会对乳汁产生影响,在使用溶栓药物期间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具体需医生根据药物种类、产妇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子宫复旧与出血风险:产后肺栓塞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抗凝等治疗可能增加子宫出血的风险,要密切观察恶露的情况,包括恶露的量、颜色等,同时关注子宫复旧情况,如子宫大小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出血问题。
3.心理状态:产后肺栓塞会给产妇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产妇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需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产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于疾病的康复也很重要。
五、预防产后肺栓塞的建议
1.产后早期活动:产后应鼓励产妇早期进行适当活动,如产后尽早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下肢等,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下肢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因素之一。
2.饮食调整:产后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同时注意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3.下肢静脉监测:家属可关注产妇下肢情况,观察下肢是否有肿胀、疼痛等症状,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高风险人群评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有剖宫产史、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肥胖、多胎妊娠等情况,要加强监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抗凝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