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了解发病相关情况;眼部一般检查,含视力、眼位(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三棱镜遮盖试验)、眼球运动检查;屈光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排查神经系统病变)、眼眶CT(了解眼眶结构)。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情况(如是否突然出现眼位偏斜等)、病程长短、有无眼部外伤史、全身疾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等)以及家族眼病史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及表现,儿童患者可能更需关注出生后的视觉发育情况等,成人则需考虑是否有神经系统病变等因素影响。
二、眼部一般检查
1.视力检查
检查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能伴有视力异常,如屈光不正等情况,需准确记录视力数值。对于儿童患者,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视力检查方法,如卡通形象视力表等。
2.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让患者注视33cm处的手电筒光,观察角膜反光点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反光点位于双眼角膜中央;若反光点位于一侧角膜偏内侧,则提示有内斜视。不同年龄患者的眼位偏斜程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融合功能等发育情况与成人不同,判断时需结合其年龄特点。
遮盖-去遮盖试验:先遮盖一眼,然后去掉遮盖,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情况。如果去遮盖后被遮盖眼迅速转动到位,说明存在隐斜视;若去遮盖后眼球缓慢转动到位,则可能为显斜视。对于婴幼儿患者,可通过观察其眼球运动的协调性等情况来辅助判断。
三棱镜遮盖试验:精确测量眼位偏斜的度数。将三棱镜放在一只眼前,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直到另一只眼不再移动,此时三棱镜的度数即为眼位偏斜的度数。该检查对于准确评估内斜视的程度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偏斜度数可能反映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
三、眼球运动检查
检查双眼各方向的运动情况,观察眼球运动是否受限。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球运动一般在各方向基本正常,但有时可能因病情影响出现一定的运动异常。例如,若合并有神经系统病变,可能会出现某一方向眼球运动受限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眼球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否符合正常发育阶段的表现。
四、屈光检查
进行散瞳验光等全面的屈光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可能是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一个因素,如远视患者由于过度使用调节,可能引发内斜视。不同年龄患者的屈光状态不同,儿童的屈光发育处于变化阶段,更需要准确的屈光检查来评估其屈光状态与内斜视的关系。例如,儿童的远视度数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需要定期复查屈光情况。
五、双眼视功能检查
1.同时视检查:通过同时视检查图等方法,判断双眼是否能够同时感知同一物体。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能存在同时视功能异常。
2.融合功能检查:包括融合范围等的检查,了解双眼的融合能力。内斜视患者的融合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该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双眼视功能尚在发育中,融合功能检查尤为重要,有助于判断病情对视觉发育的影响以及预后等情况。
3.立体视检查:采用立体视检查图等方法,评估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可能导致立体视功能下降或丧失,通过立体视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的立体视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六、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检查:对于怀疑有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患者,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肿瘤、出血、炎症等病变。不同年龄患者的头颅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在进行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如对于较小的儿童,可优先考虑MRI检查,因其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无辐射损伤风险相对较小。
2.眼眶CT检查:了解眼眶结构是否有异常,如眼眶骨折等情况可能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眼眶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眼眶的骨骼、肌肉等结构,对于评估眼眶因素引起的内斜视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