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一直胃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胃炎可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或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胃溃疡与胃酸胃蛋白酶消化作用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胆囊炎、胆结石会因位置相近致疼痛放射至胃部;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类似胃痛症状;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致胃痛;某些胃部疾病还具有遗传易感性。
一、胃部疾病相关原因
(一)胃炎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致病菌,它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这种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长期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炎反复发作,患者会出现一直胃痛的症状,疼痛多无明显规律,可为隐痛、胀痛等。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食物等,会反复损伤胃黏膜。例如,经常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导致胃痛。长期大量饮酒也会损伤胃黏膜,引发酒精性胃炎,出现持续胃痛的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受饮食习惯影响不同,年轻人因工作忙碌等原因可能更易出现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而老年人若有长期偏好刺激性食物的习惯,也会增加胃炎发生风险。
(二)胃溃疡
1.病因机制:胃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当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失衡时,胃酸和胃蛋白酶会消化自身胃黏膜,形成溃疡。典型症状是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进食后1-2小时,然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又可能再次出现疼痛,部分患者会一直有胃痛表现,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密切相关,同时,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由于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也易诱发胃溃疡导致胃痛。不同性别在胃溃疡发病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因用药史、生活方式等不同,患病风险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可能因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药物性胃溃疡的发生风险。
二、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导致胃痛
(一)胆囊炎、胆结石
1.发病关联:胆囊与胃部位置相近,当胆囊发生炎症或有胆结石时,疼痛可放射至胃部,引起类似胃痛的症状。胆囊炎多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胆结石则是胆汁成分比例失调形成结石。患者除了右上腹疼痛外,常伴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等,疼痛可一直存在或间断发作,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加重。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患胆囊炎、胆结石,女性相对男性在雌激素影响等因素下,患胆结石的风险略高一些,比如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胆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
(二)心肌梗死
1.特殊情况: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胃痛。这是因为心肌缺血缺氧时,疼痛信号可通过神经传导反射到上腹部区域。心肌梗死多发生于有冠心病基础的人群,年龄较大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患者除上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且疼痛一般较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休息或服用胃药不能缓解,这与单纯胃部疾病导致的胃痛有明显区别。
三、其他因素
(一)精神心理因素
1.影响机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一直胃痛的情况。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精神高度紧张,会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引发胃部不适疼痛。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不同,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大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胃部,老年人若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不适应等也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胃部功能。
(二)遗传因素
1.部分疾病关联:某些胃部疾病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例如某些遗传性胃黏膜疾病,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虽然遗传因素不是直接导致一直胃痛的唯一原因,但在相同环境因素下,有遗传背景的人群更易出现胃部病变导致疼痛症状。不同家族中遗传基因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个体对胃部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