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支肺气肿是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肺功能、全身状况有影响且易急性加重,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病史因素相关,健康人群应避免吸烟等,患者需规范治疗等预防控制。
严重性分析
对肺功能的影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肺功能会逐渐下降。早期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加重,静息时也会感到气短,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等简单动作都可能让患者气喘吁吁。例如,有研究表明,中重度肺气肿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会明显降低,FEV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FVC)也会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患者呼气困难的情况愈发严重。
对全身状况的影响:长期患病会导致患者全身状况变差,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因为呼吸困难使得患者进食量减少,而且身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代谢紊乱,进一步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全身状况的恶化会使他们更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就处于衰退阶段,合并慢支肺气肿后,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
急性加重的风险:患者病情容易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时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明显加重,需要频繁就医甚至住院治疗。急性加重会进一步加速肺功能的恶化,每次急性加重都可能对肺部造成更严重的损伤。例如,反复的急性加重会导致气道炎症持续存在,破坏更多的肺组织,使肺气肿的程度进一步加重,肺功能进一步下降。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相对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气管、支气管等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男性可能由于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相对更多,吸烟是慢支肺气肿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最主要的环境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刺激黏膜下感受器,使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长期大量吸烟的人患慢支肺气肿的几率远高于不吸烟人群。
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患病风险会增加。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职业性接触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接触时间过长,均可能诱发本病。例如,煤矿工人长期接触粉尘,硅肺患者更容易合并慢支肺气肿。
病史因素: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呼吸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进而并发肺气肿。例如,儿童时期反复患肺炎,成年后发生慢支肺气肿的可能性会增加。
预防与控制要点
对于健康人群:
避免吸烟:坚决杜绝吸烟,同时也要避免吸入二手烟,营造无烟的生活环境。
减少空气污染暴露:在污染严重的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合适的口罩。在职业环境中,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符合标准的防尘、防毒口罩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老年人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如每周散步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提高心肺功能。
对于已有慢支肺气肿的患者:
规范治疗: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包括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症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避免急性加重诱因: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是慢支肺气肿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季节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呼吸康复训练: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改善肺功能。缩唇呼吸可以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改善通气;腹式呼吸可以增强膈肌的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患者可以每天进行数次呼吸康复训练,每次10-15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