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可通过针灸、艾灸、电针治疗,穴位选取分局部和远端,针刺有角度深度及手法,艾灸选穴和方法有讲究,电针要放电极片和调参数,疗程一般每周2-3次、10-15次一疗程,注意治疗期间颈部保暖、心情舒畅,特殊人群谨慎,需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操作。
1.局部穴位:常选取颈部局部与痉挛相关肌肉对应的穴位,如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可调节颈部气血运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还有天柱穴,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对颈部肌肉痉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远端穴位:可选取上肢或下肢的一些穴位,比如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合谷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对痉挛性斜颈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再如太冲穴,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触及动脉搏动处,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调节肝经气血,对痉挛性斜颈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针刺操作
1.针刺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的不同,针刺角度和深度有所差异。对于风池穴,针刺时一般向对侧眼窝方向斜刺0.8-1.2寸,要注意避免针刺过深损伤重要组织。天柱穴针刺时一般直刺或斜刺0.5-1寸,要根据患者的体型等情况适当调整。合谷穴针刺时一般直刺0.5-1寸,太冲穴针刺时一般直刺0.5-0.8寸。
2.手法运用:常用的手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在治疗痉挛性斜颈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等情况运用相应手法。例如,对于体质较弱、肌肉痉挛较缓和的患者,可能采用补法,通过轻微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调节气血、补益正气的作用;对于体质较强、肌肉痉挛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采用泻法,通过较重的提插捻转,以起到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作用。
艾灸治疗
1.艾灸穴位选择:可以选取与局部穴位相关的一些穴位进行艾灸,比如在颈部局部穴位附近,或者选取大椎穴等。大椎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大椎穴可以温通阳气,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改善痉挛性斜颈的症状有一定帮助。
2.艾灸方法:常用的艾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等。温和灸时,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每次艾灸10-15分钟。雀啄灸时,艾条点燃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距离穴位皮肤的距离不固定,一般也是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次艾灸10-15分钟。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艾灸时要特别注意距离,防止烫伤,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对热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电针治疗
1.电极片放置:在选取相关穴位后,将电针仪的电极片放置在相应的穴位上,一般根据肌肉痉挛的部位来选择电极片放置的位置,以能够较好地刺激相关肌肉群为原则。例如,如果颈部左侧肌肉痉挛明显,可以将电极片放置在左侧相关的穴位上。
2.电针参数调节: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针的频率和强度等参数。开始时强度宜小,频率宜低,然后逐渐增加强度和频率,以患者能够耐受且局部肌肉有节律性收缩为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刺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电针参数的调节要更加谨慎,起始强度和频率要更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疗程与注意事项
1.疗程安排:一般来说,每周进行2-3次针灸治疗,10-15次为一个疗程。在一个疗程结束后,要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等情况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疗程的安排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间隔时间等,但要以安全和有效为前提。
2.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要注意颈部的保暖,避免受寒,因为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肌肉痉挛。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焦虑等,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对痉挛性斜颈的病情产生影响。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特别谨慎,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一般不宜进行针灸,防止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同时,针灸治疗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针灸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