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胃黏膜炎症活跃阶段,有炎症细胞浸润、黏膜损伤等表现,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等,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等,可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对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需针对性护理和治疗。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指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的过程中,处于炎症较为活跃的阶段。胃黏膜会有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提示胃黏膜的炎症处于进展状态。
二、相关病理表现
1.炎症细胞浸润
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胃黏膜固有层内会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提示有急性炎症反应的参与,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的存在则表明有长期的炎症持续过程。
2.黏膜损伤
胃黏膜的上皮可能会出现损伤,例如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等情况,同时黏膜的腺体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结构改变,但相对萎缩性胃炎来说,腺体没有明显的萎缩。
三、可能的病因及影响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重要病因之一。Hp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生存的局部环境;同时Hp还能产生一些酶和毒素,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等,从而导致胃黏膜炎症处于活动期。不同年龄人群感染Hp的概率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成年人则可能因不良的卫生习惯等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的吸烟、饮酒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体内,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黏液分泌等功能;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上皮,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炎症活动期的发生或加重病情。对于不同性别来说,这种影响并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习惯的人群患病风险不同。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黏膜受到的刺激较大,更容易处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
3.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黏膜的功能。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营养供应和修复,从而使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处于活动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等出现精神紧张,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状态。
四、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太准确,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等;成年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如明确的上腹部疼痛、反酸等情况。
2.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点片状红斑等活动期的表现。
幽门螺杆菌检测:可以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这对于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病因很关键。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
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需要注意饮食的调整,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卫生,防止再次感染Hp。因为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炎症活动期更需要精心护理,而且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一般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治疗方式。
2.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等,并且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3.女性人群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孕期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时,要注意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治疗用药上要考虑对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比如某些药物可能对月经等有影响时需要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