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短,常由感染等引起,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等,影像学多无异常或仅肺纹理增粗,治疗是对症和病因治疗;慢性病程长易反复,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影像学有肺纹理增粗等表现,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支气管炎各有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其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逐渐进展,多与长期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有关,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痰中带血,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至中度发热,多在3-5天内消退,咳嗽咳痰等症状多在3周内逐渐消失。
慢性支气管炎: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部分患者有喘息或气急,喘息明显者可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
影像学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无异常改变,或仅有肺纹理增粗;少数患者胸部CT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晚期可出现肺气肿征象,如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低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等。
治疗原则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包括止咳、祛痰、平喘等,如使用右美沙芬止咳,氨溴索祛痰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预后较好,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多可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祛痰、止咳、平喘。感染较轻时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感染较重时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祛痰可用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等;止咳可选用右美沙芬等;平喘可选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相对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等要及时就医。儿童慢性支气管炎相对较少见,若儿童有长期咳嗽咳痰等症状,要考虑特殊病因,如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等,需详细检查。在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时,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镇咳药等,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儿童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也很重要,要减少儿童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支气管炎可能恢复较慢,且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疾病,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往往较重,急性发作次数多,肺功能下降明显,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抗生素等要调整剂量,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女性:女性患支气管炎的情况与男性类似,但在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治疗支气管炎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例如孕期用药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脏病、肺部基础疾病(如肺气肿等)的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急性支气管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如导致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加重,肺部基础疾病患者呼吸困难加重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本身肺功能已有损害,病情反复易进一步加重肺功能减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这类人群要更积极地预防支气管炎的发作,如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增强体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