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秋冬常见因风吹受凉引发的感冒,有发热、怕冷等症状,发病机制是卫气弱致风寒入体影响卫气和肺的功能,与风热、暑湿感冒有别,预防要注意生活和环境,患病后要注意饮食、休息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风寒感冒的定义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属太阳经症,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是外感风寒之邪所导致的表证。
二、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表现
症状方面
发热:一般体温轻度升高,儿童患者可能因自身机体特点,体温变化可能相对成人更明显,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等非典型发热表现,但核心是机体受风寒侵袭后出现的体温调节变化。
怕冷、寒战:患者会明显感觉怕冷,严重时伴有寒战,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阻碍了阳气的正常宣发,导致肌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怕冷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怕冷,但会有蜷缩、加衣被等行为来体现。
鼻塞、流清涕:鼻腔黏膜受风寒之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且为清稀鼻涕状,成人能明显感觉鼻腔通气不畅,儿童患者可能因不会擤鼻涕,出现鼻涕倒流、影响呼吸甚至吃奶(婴幼儿)等情况。
咳嗽:多为咳嗽声重,咯痰清稀色白。这是因为风寒之邪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儿童的呼吸道相对娇嫩,风寒感冒时咳嗽可能相对更频繁,且可能影响睡眠等日常活动。
头痛、身体酸痛:头部及周身经络受风寒之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痛、肢体关节等部位酸痛,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活动减少等,因为其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诉说疼痛部位,但会通过异常的身体姿态等体现不适。
三、风寒感冒的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时,卫气能固护肌表,抵御外邪。当人体劳累、体质较弱等情况下,卫外功能减弱,风寒之邪趁虚而入,侵袭人体。风寒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被郁,肌表失于温煦,出现恶寒等表现;同时,风寒之邪影响肺的宣发功能,肺失宣肃,从而引发咳嗽、鼻塞流涕等一系列症状。从中医经络角度看,太阳经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导致太阳经气不利,出现头痛、身体酸痛等太阳经症的表现。
四、与其他类型感冒的区别
与风热感冒的区别
发热程度及怕冷表现:风寒感冒一般发热较轻,怕冷明显;而风热感冒发热较重,怕冷不明显,甚至有怕热的表现。
鼻涕性状:风寒感冒流清涕,风热感冒流黄浊涕。
痰液性状:风寒感冒咯痰清稀,风热感冒咯痰黄稠。
与暑湿感冒的区别
发病季节:暑湿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暑湿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风寒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伴随症状:暑湿感冒除有感冒症状外,常伴有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暑湿困脾的表现,而风寒感冒主要以表寒证为主,一般无明显的脾胃不适症状。
五、风寒感冒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预防方面
生活方式:秋冬季节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儿童,要注意头部、背部、脚部的保暖,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睡眠时间相对更长,婴幼儿一般需要12-16小时左右,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环境方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尤其是避免风寒直吹身体。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应注意防护。
患病后注意事项
饮食: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者应根据年龄调整饮食,婴幼儿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适当喂服温热水。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活动量,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等,若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精神萎靡、咳嗽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老年人患风寒感冒后要警惕引发其他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加强监测。孕妇患风寒感冒后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