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儿童高发,有全身和局部症状;慢性常由急性迁延而来,有耳流脓、听力下降等表现。通过耳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用抗生素等全身和局部治疗,慢性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患病有不同注意事项,早期发现治疗很重要。
一、中耳乳突炎的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乳突气房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中耳乳突炎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中耳乳突炎则常由急性中耳乳突炎未得到彻底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来。
二、急性中耳乳突炎
(一)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通常是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向乳突部蔓延所致,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鼻咽部感染易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乳突,故儿童患急性中耳乳突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小儿可出现高热惊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局部症状:耳痛加剧,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放射至头部;耳流脓增多,鼓膜穿孔后流脓可暂时增多;乳突部皮肤可有轻度肿胀、压痛,乳突尖部压痛明显。
三、慢性中耳乳突炎
(一)病因
多因急性中耳乳突炎治疗不彻底,致病菌毒力较弱或患者抵抗力差,炎症迁延不愈;也可因咽鼓管功能长期不良,导致中耳长期处于负压或炎症状态。
(二)临床表现
1.耳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胆脂瘤形成,可伴有特殊恶臭的脓液。
2.听力下降:多为传导性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与中耳乳突病变程度有关。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出现眩晕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耳部检查
1.耳镜检查:急性中耳乳突炎时,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穿孔处有脓液搏动;慢性中耳乳突炎时,可见鼓膜紧张部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或乳突区有肉芽或胆脂瘤上皮。
2.乳突部检查:急性中耳乳突炎时,乳突部有压痛;慢性中耳乳突炎时,乳突部皮肤可无明显异常,但乳突X线或CT检查可见乳突气房模糊、混浊,有骨质破坏等改变。
(二)影像学检查
颞骨CT是诊断中耳乳突炎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的病变范围、骨质破坏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1.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同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应用苯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1.药物治疗:有耳流脓时,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同时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伴有过敏因素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抗过敏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有胆脂瘤形成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如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等,以清除病变组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恢复听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中耳乳突炎时,由于其生理特点,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体温、耳痛、听力等情况,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延误病情导致并发症。同时,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中耳乳突炎时,机体抵抗力较弱,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总之,中耳乳突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了解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患病时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