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中晶状体部分或完全混浊的先天眼病,病因包括遗传、孕期母体因素等,按混浊部位分类,对视力发育和外观有影响,通过眼部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家长要密切观察及照顾患儿,小儿自身要配合治疗和注意安全。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的分类
按混浊部位分类
前极性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前囊膜下,多为小点状,有时略突出于前房,常为双侧、静止性。
后极性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多为盘状,有时混浊范围较大,对视力影响相对明显,因为后囊膜靠近视轴,会直接影响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绕核性白内障:混浊围绕胎儿核,在胎儿核周围有带状混浊骑跨在透明晶状体纤维之间,是儿童常见的类型,对视力影响较大,因为它阻碍了光线到达视网膜的路径。
全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混浊,有时可表现为晶状体纤维在宫内发生退行性变,导致晶状体全部混浊,出生时即可发现。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对患儿的影响
视力发育方面:由于晶状体混浊,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从而阻碍小儿正常的视觉发育。如果在视觉发育关键期(通常是出生后至3岁左右)发生白内障,未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弱视。因为视网膜得不到清晰的图像刺激,视觉中枢不能正常发育,就会造成永久性的视力低下。
外观方面:部分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可能会使眼睛外观看起来不正常,如晶状体混浊明显时,眼睛可能呈现白色反光,即白瞳症,影响患儿的外貌美观,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心理压力。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
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是诊断先天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通过裂隙灯能够清晰地看到晶状体不同层次的混浊情况,比如前极性白内障在裂隙灯下可见前囊膜下有小的混浊点。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的发育情况,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可能合并眼底异常,如视网膜发育不良等。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视网膜的状态,为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视力检查:对于能够配合的小儿,可以进行视力检查,了解视力发育情况。如果小儿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白内障等影响视力的因素。
影像学检查
眼部B超:在晶状体混浊严重,无法通过裂隙灯清晰观察晶状体内部结构时,眼部B超可以帮助了解晶状体的大致情况,同时排除视网膜脱离等其他眼部病变。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一般来说,对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如果患儿不能爬行(约6个月-1岁左右)前,应尽早手术,以避免发生剥夺性弱视;对于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间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通常也建议在出生后3个月内尽早手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一般2岁以上),在白内障手术时可以考虑植入人工晶状体。但需要根据患儿的眼轴长度等情况选择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不过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小儿中的应用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小儿眼球还在发育过程中。
术后康复
弱视训练:手术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弱视训练。因为即使进行了白内障手术,由于之前长时间的晶状体混浊影响了视觉发育,患儿仍容易出现弱视。弱视训练包括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等。例如遮盖疗法是遮盖健眼,强迫患儿使用患眼视物,促进患眼视力发育;精细目力训练可以让患儿进行穿珠子、拼图等活动,锻炼眼睛的精细视觉功能。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晶状体混浊是否复发、眼压情况、眼底发育情况以及视力恢复情况等。一般需要每隔1-3个月复查一次,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小儿)相关注意事项
家长方面: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眼部情况和视力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小儿有白瞳症、眼球震颤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小儿到眼科就诊。在照顾患儿时,要注意避免小儿眼部受伤,因为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睛相对比较脆弱。
小儿自身方面:小儿在术后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眼药水等。同时,要配合进行弱视训练,家长要督促小儿坚持训练,因为弱视训练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要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小儿在训练时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