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食用变质、暴饮暴食、刺激性食物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化疗药物等)、其他(气候变化、过敏因素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因自身特点受相关因素影响发生急性胃肠炎的情况各有不同。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秋冬季节为高发期,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会侵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等症状出现。
2.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毒之一,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48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等。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发病,可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被大肠杆菌污染的肉类等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2.沙门氏菌:通过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类、奶类等食物而感染。沙门氏菌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性肠炎,属于急性胃肠炎的一种类型。主要通过食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滋养体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用变质食物:食物保存不当发生变质,如细菌、霉菌等大量繁殖,食用后可刺激胃肠道,引起急性胃肠炎。例如,放置过久的剩菜剩饭,其中的细菌数量大量增加,食用后易导致胃肠道感染和炎症反应。
2.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超过胃肠道的消化和承受能力,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3.食用刺激性食物: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如大量食用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等,可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引发急性胃肠炎。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或不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损伤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风险。这类药物可抑制胃肠道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后,黏膜易受损伤,导致炎症等反应。
2.化疗药物:某些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急性胃肠炎。化疗药物可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或通过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细胞代谢等途径,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三)其他因素
1.气候变化: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尤其是对于一些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群,在寒冷天气时更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
2.过敏因素: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等,食用相关过敏食物后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严重时也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同时,儿童的饮食行为相对不规律,如容易暴饮暴食、食用不卫生或刺激性食物等,也是儿童急性胃肠炎的常见诱因。在老年人中,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对各种因素的适应和抵御能力下降,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后更易发生急性胃肠炎,而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使用药物较多,药物相关的急性胃肠炎风险也相对较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需要特别关注,因为某些病原体感染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而非感染因素如饮食不当等也需要格外注意,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