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上有不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无萎缩,症状无特异性,靠胃镜等诊断,治疗针对病因预后较好;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有相关病因,症状更重,胃镜等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预后与萎缩程度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可见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其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Hp感染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有家族聚集性的可能。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已经发生了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变薄,固有腺体减少,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其病因除了可能与Hp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同的因素外,还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逐渐出现萎缩的概率增加,另外自身免疫因素也可导致萎缩性胃炎,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影响胃酸分泌及维生素B吸收。
二、症状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炎症程度不一定完全平行,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而成年患者症状相对多样,但都与胃黏膜的炎症刺激有关。
萎缩性胃炎:除了可能有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似的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外,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原因,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加重,如早饱、消瘦、贫血(因维生素B吸收障碍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表现。老年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因维生素B缺乏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等。
三、诊断方法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等表现,活检病理提示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无萎缩性改变。同时可进行Hp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病理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操作难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而成人一般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液变薄,有时可见黏膜血管透见。胃黏膜活检病理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可见固有腺体减少。对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可检测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协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不同年龄患者的检查耐受性及后续处理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要注意评估检查风险,儿童患者则要关注麻醉相关风险等。
四、治疗与预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Hp阳性者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根除Hp;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等;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对症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缓解,胃黏膜炎症可得到改善。不同年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在根除Hp时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而成人则相对选择范围较广。
萎缩性胃炎:治疗同样需要针对病因,Hp阳性者需根除Hp,同时对于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要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对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可补充维生素B治疗。其预后与萎缩的程度、是否发生异型增生等有关,轻度萎缩性胃炎经积极治疗后部分可逆转,而中重度萎缩伴有异型增生者有一定癌变风险,需要密切随访。老年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时,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治疗及监测要更加谨慎,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发生萎缩性胃炎,但一旦发生,要重视病因治疗及长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