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是角膜组织受外伤、感染等因素引发的炎症,常见病因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和非感染(自身免疫病、邻近组织疾病波及、外伤),临床表现有疼痛、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及角膜浸润、溃疡等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裂隙灯、刮片培养、共聚焦显微镜),治疗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促进修复,预防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外伤、合理用药、增强抵抗力。
角膜炎的常见病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比如在一些不注意眼部卫生,用脏手揉眼等情况下,细菌容易侵入角膜引发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较于成人更易因细菌感染患角膜炎。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较为常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容易复发,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劳累等情况,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就可能活化引发角膜炎。对于有过疱疹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较高,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易发病。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有角膜外伤、角膜异物等情况的人群中。例如一些农民在劳作时眼部有外伤,未及时正确处理,就容易感染真菌引发角膜炎。
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可累及角膜,引发免疫性的角膜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与个体的自身免疫状态有关,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患病,且病情可能会反复。
眼部邻近组织疾病波及:像结膜炎、巩膜炎等邻近组织的炎症可蔓延至角膜,引发角膜炎。例如严重的结膜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炎症可能向角膜扩散。
外伤:角膜异物、角膜擦伤等外伤后,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导致角膜感染引发炎症。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不小心导致角膜外伤,若未重视,就可能引发角膜炎。
角膜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患者常感到眼部疼痛,这种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畏光,即对光线刺激敏感,见到光后会不舒服,甚至流泪等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疼痛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比较明显。
视力下降:由于炎症影响角膜的透明度,会导致视力下降。如果是儿童患有角膜炎,可能会出现视物不清,在玩耍时可能表现出看不清玩具等情况。
分泌物增多: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往往分泌物较多,呈脓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分泌物相对较少,呈水样或黏液样等。
体征:
角膜浸润:通过眼科检查可以发现角膜上有浸润灶,表现为角膜局部的混浊、水肿等。
角膜溃疡: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角膜溃疡,角膜上出现缺损、凹陷等改变。
角膜炎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是否有眼部外伤史、感染接触史、既往眼部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关于孩子眼部受伤情况、近期健康状况等。
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这是诊断角膜炎的重要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浸润灶的位置、大小,溃疡的深度等。
角膜刮片及培养:对于感染性角膜炎,取角膜刮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同时进行细菌、真菌等培养,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以更深入地观察角膜组织内的细胞形态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等情况,尤其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感染性角膜炎诊断有帮助。
角膜炎的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药物,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真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等。
减轻炎症反应: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方法,防止病情加重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促进角膜修复: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等。
角膜炎的预防措施
注意眼部卫生:勤洗手,不要用脏手揉眼,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
避免眼部外伤:在进行一些可能有眼部危险的活动时,如接触性体育活动等,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护目镜等。
合理使用眼药水和药膏:避免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眼药水,使用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角膜炎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保证营养均衡,适当户外活动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