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胃部疾病,多数病情相对较轻,但部分存在进展风险,不同人群病情评估和管理有差异,需去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处理胆汁反流等,一般患者定期胃镜复查,存在癌前病变倾向者缩短复查间隔密切监测,以控制病情降低不良预后风险。
一、浅表萎缩性胃炎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浅表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的胃部疾病,发病率较高,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占一定比例。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辛辣饮食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
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一)一般情况
1.多数病情相对较轻
很多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规范治疗后,症状可得到较好控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例如,部分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规范根除Hp治疗后,胃黏膜炎症可得到改善,萎缩情况可能不再进展甚至有所逆转。
2.存在病情进展风险需重视
少数患者如果不注意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病情可能会进展。比如,长期Hp感染未得到有效清除,或者持续存在胆汁反流且未得到良好控制,可能会使胃黏膜萎缩进一步加重,甚至有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风险。一般来说,中-重度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普通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明显升高,但总体这种进展为胃癌的比例相对较低,不过仍需密切监测。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
1.儿童患者
儿童浅表萎缩性胃炎相对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喂养习惯等有关。儿童患者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比如规范根除Hp(需选择儿童适用且安全的方案),改善喂养方式,病情大多可以好转,因为儿童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患浅表萎缩性胃炎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需要更谨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而且老年患者胃黏膜萎缩的进展可能相对隐匿,临床症状也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
三、治疗与管理
(一)去除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
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且符合根除指征,应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案是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通过根除Hp可减轻胃黏膜炎症,阻止萎缩进一步进展。
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需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例如,避免长期高盐饮食,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培养良好的喂养习惯,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规律等情况。
3.处理胆汁反流等因素
对于存在胆汁反流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二)定期监测
1.一般患者
普通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同时可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等项目,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是否有进展。
2.存在癌前病变倾向的患者
对于伴有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复查胃镜的间隔时间需要缩短,可能3-6个月就要复查一次胃镜,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病理活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早期发现胃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
四、总结
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多数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但部分患者存在病情进展风险。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积极去除病因、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来控制病情,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不同人群在病情评估和管理上有其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