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肝硬化以及其他因素(代谢性疾病、脾脏本身疾病等),不同病因对应不同人群及临床表现,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青少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于中年人群等。
细菌感染: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病可出现脾大,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细菌在体内引发炎症反应,累及脾脏导致脾大,患者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败血症时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并繁殖,可累及脾脏,引起脾脏充血、肿大,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致病菌引发败血症导致脾大。
寄生虫感染: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繁殖,破坏红细胞等,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脾大,在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中常见,不同年龄均有感染可能,被按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患者脾脏可显著肿大,多见于儿童,在流行区生活的儿童感染风险较高,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发生溶血,骨髓代偿性增生,脾脏参与红细胞的破坏过程,长期溶血刺激使脾脏肿大,多见于儿童,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需警惕,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破坏自身红细胞,引起溶血,进而导致脾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都可能出现脾大,急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浸润骨髓及其他组织器官,脾脏是常见受累部位之一,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相对多见,患者有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脾脏肿大较为突出,可达到巨脾程度,多见于中年人群,起病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脾大引起的腹胀等不适。
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有脾大表现,是由于淋巴瘤细胞侵犯脾脏,导致脾脏内淋巴细胞等异常增殖,引起脾脏肿大,各年龄都可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免疫功能低下者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患者有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消瘦等表现。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大,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发病与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免疫系统异常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引起多系统损伤,脾脏受累时出现肿大,患者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痛、脱发等多种表现。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脾大,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有关,除了皮肤和肌肉症状外,可能伴有脾脏肿大等内脏受累表现。
肝硬化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随着病情进展,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形成,导致脾脏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进而引起脾大,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减少等。多见于长期患有肝脏基础疾病、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不同年龄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乙肝肝硬化在乙肝感染多年未有效控制的人群中常见,酒精性肝硬化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者。
其他因素
代谢性疾病: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导致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大量蓄积,这些细胞主要积聚在脾脏、肝脏等器官,引起脾脏明显肿大,多见于儿童,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落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尼曼-匹克病也是脂质代谢障碍疾病,可导致脾大,同样多见于儿童,病因是神经鞘磷脂酶缺乏,使神经鞘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
脾脏本身疾病:脾脏肿瘤较为罕见,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脾错构瘤等可能引起脾大,恶性肿瘤如脾淋巴瘤等也可导致脾大,不同情况有相应的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来辅助诊断,各年龄都可能发生,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