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分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轻度发红等,范围局限;中度胃黏膜颜色变淡等,范围扩大;重度胃黏膜苍白等,范围广泛,各分级在胃镜表现、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及对病情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其分级对评估病情等意义重大,不同分级临床处理不同。
1.轻度萎缩性胃炎
胃镜表现:胃黏膜轻度发红,色泽稍变淡,皱襞变浅,颗粒状改变不明显,萎缩的范围相对局限,多累及胃窦部等局部区域。从病理角度看,腺体轻度减少,固有层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较轻,对胃的消化、分泌等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轻度萎缩性胃炎时,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时期发生轻度萎缩性胃炎较为罕见,多与特殊的先天因素或严重的基础疾病等有关;而中老年人群可能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等)逐渐发展为轻度萎缩性胃炎,其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成年人来说可能稍弱,但轻度病变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高盐饮食、喜好腌制食品的人,更容易在胃黏膜上逐渐出现轻度的萎缩性改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延缓轻度萎缩性胃炎向更严重程度发展。
病史影响: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但未规范治疗的人,发生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且可能在感染初期就逐渐出现轻度的胃黏膜萎缩改变。及时检测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
2.中度萎缩性胃炎
胃镜表现:胃黏膜颜色明显变淡,呈灰黄或灰白色,皱襞变细甚至消失,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较明显,萎缩范围较轻度有所扩大,可能累及胃体、胃窦等部分区域。病理上腺体中度减少,固有层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程度加重,胃的消化和分泌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
年龄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群中中度萎缩性胃炎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退行性改变会逐渐增多,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更易发展到中度萎缩。儿童及青少年发生中度萎缩性胃炎较为少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胃黏膜发育异常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影响胃黏膜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状态的人群,可能会影响胃的血液循环和自身修复能力,促使中度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对于控制中度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一定帮助。
病史影响:有长期胆汁反流病史的患者,胆汁反复刺激胃黏膜,容易导致胃黏膜萎缩加重,从轻度向中度发展。积极治疗胆汁反流性疾病,如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可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延缓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3.重度萎缩性胃炎
胃镜表现:胃黏膜颜色苍白如白纸,皱襞消失,胃黏膜下血管透见明显,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显著,萎缩范围广泛,可累及胃的大部分区域甚至全胃。病理上腺体重度减少,固有层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严重,胃的消化、分泌、吸收等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多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频繁的上腹部疼痛、严重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还可能伴有贫血等并发症。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发生重度萎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衰退,对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耐受性更差,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更高。儿童及青少年出现重度萎缩性胃炎极为罕见,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查找可能的特殊病因。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患有不良生活方式且未纠正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酗酒、暴饮暴食等,会极大地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加速萎缩性胃炎向重度发展。彻底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病史影响:有长期萎缩性胃炎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的患者,更易发展为重度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持续的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病史,都会促使萎缩性胃炎不断加重,因此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密切随访,及时干预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分级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分级的萎缩性胃炎在临床处理上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分级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