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肠道炎症的宽泛概念,累及小肠和大肠黏膜层,感染性常见,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检查有粪便常规、结肠镜等,治疗依类型而异;结肠炎是肠炎特定类型,累及结肠黏膜及下层,分多种类型,有特定症状,检查中结肠镜重要,治疗因类型不同,如溃疡性结肠炎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缺血性结肠炎改善缺血等。
一、定义与累及范围
肠炎:通常是指发生在肠道的炎症,主要累及小肠和大肠的黏膜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由感染、免疫、放射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感染性肠炎较为常见,多因食用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所致。
结肠炎:是肠炎的一种特定类型,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青壮年期,女性相对多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肠炎:
症状表现:一般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可为脐周疼痛等,腹泻次数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肠炎可能每天腹泻数次,重度者可十余次,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若为感染性肠炎,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患肠炎多因感染轮状病毒等,起病较急,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成年男性患肠炎可能与饮食不规律、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女性则可能因经期身体抵抗力变化等因素影响肠炎发作。
结肠炎: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年龄与性别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20-4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发病;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增加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三、检查方法区别
肠炎:
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病原体等,感染性肠炎粪便中多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还可能查到相应的病原体。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但不如结肠炎的结肠镜表现典型,病变多为弥漫性分布。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对肠炎的诊断价值有限,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肠道的蠕动情况及有无狭窄等,但也不如结肠镜直观。
结肠炎: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黏液,粪便病原学检查多为阴性,可与感染性肠炎相鉴别。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多发性浅溃疡,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等;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相应缺血区域的肠黏膜改变,如黏膜苍白、水肿、出血等。
影像学检查:CT或MRI肠道成像可了解肠道壁的厚度、有无肠腔狭窄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排除其他肠道病变。
四、治疗原则不同
肠炎:
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的谨慎性,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饮食上需注意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非感染性肠炎:如免疫因素引起的肠炎,需根据病情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5-氨基水杨酸等;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生活方式上,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缺血性结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缺血状况,如纠正心律失常、改善血管狭窄等,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坏死肠段。老年人患缺血性结肠炎时,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肠道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