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检查包括血液、粪便、内镜、影像学及病理活检等。血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总IgE可能升高;粪便检查可发现隐血阳性等;内镜检查如胃镜、结肠镜可观察黏膜病变并取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可初步或清晰显示胃肠道情况;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见病变部位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
一、血液检查
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意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血液学指标。一般来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L就可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同年龄阶段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范围,如婴儿期(出生-1岁)正常范围约为0-0.45×10/L,1-4岁约为0-0.3×10/L等。对于有过敏史或有潜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风险的儿童,监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发育特点可能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
2.其他血液指标
可能会有血清总IgE升高,IgE是参与过敏反应的重要免疫球蛋白,血清总IgE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过敏相关的病理过程,但这不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特异性的指标,其他过敏相关疾病也可能出现血清总IgE升高情况。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如本身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在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时,血清总IgE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及隐血
部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粪便隐血阳性,粪便常规中可能观察到红细胞等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粪便的正常情况不同,儿童的粪便性状、隐血情况与成人有差异。例如婴儿的粪便通常较稀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形。如果儿童出现粪便隐血阳性,需要考虑多种可能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中之一,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同时,粪便检查可以排除肠道感染等其他可能导致粪便隐血的疾病。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
对于怀疑累及胃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胃镜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胃镜下可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胃黏膜可能出现水肿、充血、糜烂、结节状改变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胃黏膜表现可能因发育等因素略有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和安全性。通过胃镜可以直接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病理活检可以观察到胃黏膜固有层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理特征性表现。
2.结肠镜检查
当考虑肠道受累时,结肠镜检查必不可少。结肠镜下可观察到肠道黏膜的病变,如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狭窄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肠道的正常表现不同,儿童的肠道黏膜相对娇嫩。通过结肠镜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同样可以发现固有层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有助于明确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否累及肠道。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可以初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对于判断胃肠道是否存在增厚等异常有一定帮助。例如可以观察胃壁、肠壁是否有增厚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腹部超声表现有差异,儿童的腹部超声图像受脂肪厚度、肠道气体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通过腹部超声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线索,但不能单纯依靠腹部超声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2.CT检查
腹部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肠道壁的厚度、周围组织情况等。对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发现胃肠道壁增厚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CT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胃肠道受累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可以判断病变是局限于胃还是已经累及肠道等情况。
五、病理活检
1.组织病理特点
病理活检是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金标准。在病变部位的组织切片中,可见黏膜固有层、肌层甚至浆膜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能伴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等表现。不同部位的组织活检都需要准确取材,以确保能够发现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表现。对于儿童患者,取材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确保取得足够的病变组织用于病理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