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年龄性别及其他疾病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注意药物使用及关注自身健康。
病因方面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碱性环境,还能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等,引发炎症。全球约一半以上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在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达50%-90%。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增加患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吸烟: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胆汁反流,从而损伤胃黏膜,诱发非萎缩性胃炎。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缺乏时胃黏膜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炎症。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老年人患非萎缩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中青年男性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对更容易患病。
其他疾病影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胆道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非萎缩性胃炎。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胃黏膜的自身免疫损伤;胆道疾病引起胆汁反流,反复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明显。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人可能疼痛相对较明显但定位相对准确,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疼痛较轻微或不明显。
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饱胀感、早饱、嗳气等。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胃部饱胀,吃饭不久就有饱腹感,不再想吃东西,以及不断嗳气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人可能有食欲不振的情况。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非萎缩性胃炎可能表现为反复腹痛,疼痛部位不太准确,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饮食和腹部不适表现来发现。
老年人:老年人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容易被忽视,还可能伴有体重减轻等情况,需引起重视。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容易接受,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对于由药物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应尽量停用相关药物或更换其他对胃黏膜影响较小的药物。
对症治疗: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有反酸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和酒精的摄入。
戒烟: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可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风险。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注意药物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使用,必须使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关注自身健康: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胆道疾病等可能影响胃的疾病,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降低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