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子宫颈浸润癌相关的一组病变,涉及发病相关因素(年龄性别、HPV感染、其他因素)、病理分级(CINⅠ、Ⅱ、Ⅲ级)、临床表现(多无症状,部分有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诊断方法(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活检)及治疗预后(CINⅠ级部分可自然消退,可随访或物理治疗等;CINⅡ级需锥切术;CINⅢ级无生育要求者多子宫全切,年轻有生育要求者可锥切,经合理治疗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
一、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30-35岁和60-65岁女性。年轻女性发病可能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而老年女性发病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持续的HPV感染以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有关。
2.HPV感染: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例如,HPV16、18等亚型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逐渐发展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3.其他因素: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过早(<16岁)、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吸烟等因素也会增加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HPV感染的清除过程,从而促进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
二、病理分级
1.CINⅠ级:即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局限于子宫颈上皮层下1/3,细胞异型性较轻,细胞核增大、深染,染色质增粗,但核分裂象较少,细胞极性存在。
2.CINⅡ级:即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至2/3,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明显增大,染色质加深,核分裂象较多,细胞极性部分紊乱。
3.CINⅢ级: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几乎累及或累及子宫颈上皮全层,细胞异型性显著,细胞核大、深染,染色质粗,核分裂象多见,细胞极性消失。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等表现。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仅依靠症状来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四、诊断方法
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子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通过观察子宫颈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2.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可以辅助子宫颈病变的筛查。如果高危型HPV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
3.阴道镜检查:当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检测阳性时,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以放大观察子宫颈上皮的病变情况,在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定位活检,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子宫颈活检:是确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方法。在阴道镜指导下,对子宫颈可疑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明确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五、治疗及预后
1.治疗方法
CINⅠ级:约60%的CINⅠ级可自然消退,所以对于细胞学检查为CINⅠ级且HPV阴性的患者,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如果在随访过程中病变发展或持续存在2年以上,可考虑行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或子宫颈锥切术。
CINⅡ级:一般需行子宫颈锥切术,如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CKC),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
CINⅢ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多主张行子宫全切除术。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因为CINⅢ级有进展为浸润癌的可能,且锥切术后有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
2.预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经合理治疗后,预后较好。CINⅠ级治疗后复发及进展为浸润癌的风险较低;CINⅡ级和CINⅢ级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复发率相对较低,但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变复发或进展为浸润癌。年轻患者由于自身修复和免疫等因素相对较好,预后一般也较为理想,但仍需关注长期的健康状况,包括定期进行子宫颈癌筛查等。老年患者如果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预后,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和随访,也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