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引发多种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胃黏膜炎症致胃运动消化功能紊乱、神经末梢受刺激)、餐后饱胀(炎症致胃蠕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食欲减退(胃炎致胃部不适、消化功能紊乱使食欲中枢受影响)、早饱(胃容纳和消化功能异常致进食少也很快有饱感)、嗳气(胃内气体积聚排出异常,情绪等可影响)、反酸(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等致胃酸反流,吸烟饮酒、妊娠等可加重)、恶心呕吐(胃炎致胃逆蠕动,儿童易脱水、老年易电解质紊乱,生活不规律可加重)。
一、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具体表现:慢性胃炎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无规律,与进食关系不明显;部分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态影响,疼痛感受略有不同,比如原本隐痛的患者可能感觉疼痛稍有加重,但这也与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相对更模糊一些,但仍能感觉到上腹部的异样。
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的正常运动和消化功能紊乱,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
2.餐后饱胀
具体表现: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感明显,好像食物在胃内长时间不能排空。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不愿意进食,家长能观察到孩子进食量明显减少,且进食后很快出现腹部膨隆、不适的情况。这与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慢性胃炎影响下,消化动力更易受到干扰有关。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本身胃肠蠕动就相对减慢,若合并慢性胃炎,餐后饱胀感可能会更突出。
产生机制:炎症导致胃的蠕动功能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使得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饱胀感。
二、食欲相关症状
1.食欲减退
具体表现:患者整体食欲下降,对以往喜欢的食物兴趣降低。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原本有规律运动、饮食均衡的生活方式,此时可能会因为食欲减退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挑食、拒食情况加重,而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逐渐减轻的情况,这是因为长期食欲减退影响了营养的正常摄取。
产生机制:胃炎引起的胃部不适、消化功能紊乱,使得患者对进食的欲望降低,大脑的食欲中枢受到影响。
2.早饱
具体表现: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不能继续进食较多食物。比如原本能吃一碗饭的人,现在吃半碗就感觉已经很饱了,无法再进食。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女性,在月经前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早饱的症状,而老年男性患者如果同时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早饱可能会影响其药物的正常服用,因为可能会担心进食后药物吸收等问题而不敢进食过多。
产生机制:与胃的容纳功能和消化功能异常有关,胃内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排空,使得胃始终处于相对充盈的感觉,即使进食量少也很快出现饱感。
三、其他伴随症状
1.嗳气
具体表现: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嗳气,可伴有酸腐气味。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可能因为情绪相对更易波动,若合并慢性胃炎,在情绪紧张、焦虑时嗳气症状可能会加重。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慢性胃炎出现嗳气时,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口腔有异味等情况。
产生机制: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炎症导致胃内气体产生和排出异常。
2.反酸
具体表现: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烧灼感、口腔内发酸等症状。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反酸症状。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对胃部的压迫,更容易出现反酸情况,而且妊娠期间一般不建议随意使用抑制反酸的药物,所以需要更谨慎地应对。
产生机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等原因导致胃酸反流,炎症进一步加重了胃内胃酸分泌的失衡以及食管抵御胃酸反流的能力下降。
3.恶心呕吐
具体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感,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的容物。儿童患慢性胃炎出现恶心呕吐时,需要特别注意体液平衡,因为儿童呕吐更容易导致脱水等情况。老年患者如果频繁恶心呕吐,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熬夜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生物钟紊乱影响胃肠功能,加重恶心呕吐的发生。
产生机制:胃炎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的逆蠕动,导致恶心呕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