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可癌变。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饮食、吸烟)、年龄是病因。有便血、肠道刺激、肠梗阻等症状,可通过结肠镜、钡剂灌肠、病理检查诊断。内镜下或手术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肠道炎症、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定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可癌变,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发生癌变。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生癌变。
2.炎症刺激:直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可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炎症会使肠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的状态,反复的炎症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息肉样改变。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直肠息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容易诱发息肉。
吸烟:吸烟是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肠黏膜损伤和息肉形成。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直肠息肉。这可能与肠道功能逐渐衰退、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便血: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有时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
肠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肠道刺激症状。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例如,较大的直肠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蠕动异常,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等表现。
肠梗阻症状:当息肉较大且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肠梗阻,多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2.体征: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腔内的息肉,对于低位直肠息肉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但对于高位直肠息肉,直肠指检可能无法触及,需要借助结肠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四、检查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能够发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
2.钡剂灌肠检查:可以显示肠道的轮廓,对较大的息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不如结肠镜检查准确。
3.病理检查:是确定息肉性质的金标准。通过对结肠镜下取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息肉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是其他类型的息肉,对于判断息肉是否有癌变倾向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五、治疗
1.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直肠息肉,可通过内镜进行治疗。常用的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这些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例如,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可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将息肉切除;对于无蒂的小息肉,可采用黏膜切除术等。
2.手术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有癌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术、腹腔镜下直肠部分切除术等。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肛管吻合术等。
六、预防
1.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减少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所以应尽量戒烟限酒。
2.积极治疗肠道炎症: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炎症,减少炎症对肠黏膜的刺激,降低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直肠息肉并及时治疗。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监测,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