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辅助预防复发及定期复查,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手术治疗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适用于大多有症状、有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等患者,微创、恢复快)和刮宫术(适用于小单发息肉、基层或不适合宫腔镜手术情况,易残留复发);药物治疗辅助预防复发有短效口服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降低复发,有避孕需求且无禁忌证者适用)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局部作用萎缩内膜、预防复发,无生育要求等高危因素者适用);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2个月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情况延长间隔,项目主要是妇科超声;育龄期女性要合理安排怀孕时间、孕期监测;围绝经期女性恶变风险高、要加强复查、谨慎选药;有基础疾病女性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控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手术治疗
1.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适用情况: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方式,适用于大多数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可以在去除息肉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保留生育功能。对于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或伴有异常子宫出血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选择此手术。
操作原理:通过宫腔镜直视下,用手术器械将息肉切除。该手术具有微创的特点,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研究表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降低复发风险。
2.刮宫术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较小的、单发的子宫内膜息肉,在某些基层医疗单位或患者不适合进行宫腔镜手术时可考虑刮宫术。但刮宫术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出现漏刮,导致息肉残留,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操作特点:是用刮匙刮取宫腔内组织,将息肉组织刮出。不过,由于是盲刮,不能完全保证将息肉组织完全清除干净。
二、药物治疗辅助预防复发
1.短效口服避孕药
作用机制:短效口服避孕药可以通过调节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的过度增生,从而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风险。研究显示,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相对低于未服用的患者。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无短效口服避孕药禁忌证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但有严重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禁忌证的患者不宜使用。
2.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
作用机制:LNG-IUS可以缓慢释放左炔诺孕酮,局部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萎缩,减少息肉复发的可能。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还可以作为预防复发的手段。
适用人群:适用于无生育要求、存在子宫内膜息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对于有严重痛经、月经过多等症状的患者也较为适用,但对于有子宫畸形、急性盆腔炎等禁忌证的患者不适用。
三、定期复查
1.复查时间: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建议在术后1-2个月进行首次复查,通过妇科超声等检查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如果首次复查没有异常,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如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2.复查项目:主要复查项目为妇科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是否有息肉复发等情况。对于一些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还需要结合宫腔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如果有生育计划,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怀孕时间。在备孕前需要进行相关评估,确保子宫内膜恢复良好,适合受孕。同时,在孕期要密切监测,因为子宫内膜息肉在孕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分娩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2.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息肉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在治疗后更要加强复查。对于无明显症状且息肉较小的围绝经期女性,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谨慎评估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
3.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确保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或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