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症状表现、饮食、旅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和全身一般状况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X线钡剂造影、CT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明确性质,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如是否为稀水样便、有无黏液脓血等)、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规律,以及是否伴有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近期旅行史、用药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慢性肠炎的可能。例如,长期食用不洁食物或有过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医生会对患者腹部进行触诊,了解是否有腹部压痛,以及压痛的部位,慢性肠炎患者可能会有腹部不同程度的压痛,若伴有肠道并发症,可能会触及腹部包块等异常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腹部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触诊要点是相同的。
2.全身一般状况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慢性肠炎患者长期腹泻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消瘦等全身表现,通过全身一般状况检查可以初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
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慢性肠炎患者粪便中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增多,若有肠道出血时可发现红细胞,还可能查到肠道致病菌等。例如,细菌性肠炎患者粪便中白细胞数量往往明显增多,且可能培养出相应的致病菌。
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有助于判断肠道是否有出血情况,慢性肠炎患者如果存在肠道黏膜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出现潜血阳性。
2.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查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慢性肠炎患者如果有炎症活动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等。比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下降。
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慢性肠炎患者长期腹泻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情况;同时还能了解肝肾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因为肠道疾病可能会累及肝肾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了解肠道有无增厚、蠕动情况等,有助于发现肠道的一些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结核等可能导致的肠道形态改变,但对于一些轻度的慢性肠炎可能敏感性相对有限。不同年龄患者的腹部超声表现可能因腹腔内脂肪含量、肠道气体等因素有所不同,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超声探头的频率等参数。
2.X线钡剂造影:通过口服钡剂后进行X线检查,可显示肠道黏膜的形态,如有无黏膜皱襞紊乱、破坏,肠管是否有狭窄、扩张等改变。慢性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肠道黏膜纹理粗乱、肠管边缘毛糙等表现。但该检查对于肠道黏膜的细微病变显示可能不如结肠镜准确,而且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X线检查,注意辐射防护。
3.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肠道病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是否有肠道壁增厚、腹腔内有无脓肿等情况。在诊断慢性肠炎相关的并发症,如肠道穿孔、腹腔脓肿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同样存在辐射问题,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结肠镜检查
1.检查过程: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需要在检查前进行肠道准备,排空肠道内容物。检查时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依次观察直肠、结肠乃至回肠末端的黏膜情况。
2.检查意义: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狭窄等表现,并可以在直视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炎症性还是肿瘤性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有糜烂或溃疡;克罗恩病患者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