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溶栓后需从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出血观察(留意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系统出血情况)、活动与休息(先卧床休息1-2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注意事项(低盐、高纤维饮食)、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复查与随访(定期复查相关检查并获随访指导)等方面进行护理及管理,以保障患者康复及病情监测。
呼吸频率:观察呼吸频率的变化,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肺栓塞患者溶栓后呼吸频率的改变可能反映肺部血流和通气功能的恢复情况。每30分钟左右记录一次呼吸频率,若呼吸频率过快(>24次/分钟)或过慢(<10次/分钟)都需要警惕,可能提示肺部氧合异常或呼吸中枢受影响等情况。
出血观察
皮肤黏膜出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瘀点、瘀斑,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牙龈出血等。溶栓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例如,皮肤瘀点可能出现在受压部位或穿刺部位,若发现皮肤瘀点、瘀斑范围扩大或数量增多,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血管弹性下降,出血可能更不易察觉,需要更加细致地检查皮肤情况。
消化道出血: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消化道出血是溶栓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患者出现呕血,呕吐物呈鲜红色或咖啡样,或者解黑便,提示消化道有出血情况,需要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溶栓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密切关注大便颜色和性状。
泌尿系统出血:留意尿液颜色,有无血尿情况。若尿液呈红色,可能提示泌尿系统出血,需要检查尿常规等相关指标。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与月经等情况鉴别,但如果尿液颜色异常且持续不缓解,应考虑泌尿系统出血的可能。
活动与休息
卧床休息:溶栓后的患者需要适当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1-2周左右。卧床休息可以减少机体耗氧量,降低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对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更大,更需要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活动导致病情加重。
逐渐增加活动量:在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例如,先在床上进行四肢的轻微活动,如屈伸下肢、握拳等,然后逐渐坐起、床边站立,最后再进行行走等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胸闷、气促、头晕等不适症状,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饮食注意事项
低盐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低盐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减轻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对于高血压合并肺栓塞溶栓后的患者,低盐饮食尤为重要,因为高血压患者本身就需要限制盐的摄入来控制血压水平。
高纤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饮食可以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腹压升高,影响胸腔内压力,进而影响肺部血流和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例如,可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相对较慢,更需要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来预防便秘。
心理护理
情绪安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肺栓塞本身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溶栓后患者可能仍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抚,向患者解释病情恢复的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对疾病的认知有限,家属要更加耐心地安抚,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
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一般需要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胸部CT等检查。凝血功能的复查可以了解溶栓后凝血功能的恢复情况,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血栓的溶解情况,胸部CT可以评估肺部栓塞病灶的吸收情况。例如,一般在溶栓后1周左右复查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2-4周左右复查胸部CT。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曾有多次肺栓塞发作、存在易栓症等情况,复查的频率可能会更高。
随访指导: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随访指导,告知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如果出现新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等。对于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确保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的后续管理。例如,向患者家属说明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