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主要累及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大体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等;显微镜下黏膜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固有层血管扩张充血;肠道功能上吸收功能受影响致腹泻等,分泌功能增强致黏液脓血便;不同人群肠道改变有特点,儿童肠道娇嫩改变迅速明显,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并发症风险高,孕妇患该病需关注对胎儿影响及治疗用药谨慎。
一、肠道病理改变的大体表现
细菌性痢疾主要累及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大体上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有黏液性渗出物覆盖,严重时可出现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在急性期,肠黏膜呈明显的炎症反应,肠壁淋巴组织增生、肿胀,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出血和小溃疡。
二、肠道病理改变的显微镜下表现
1.黏膜层
显微镜下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带。同时,可见肠腺隐窝内有脓性渗出物,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在肠黏膜部位,参与对病原体的清除过程,但也导致了黏膜的损伤和炎症表现。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肠道黏膜对细菌的反应可能更为剧烈,炎症细胞浸润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儿童肠道黏膜较薄,病变可能更容易累及deeper层次。而成年患者,肠道黏膜的病理改变虽然类似,但炎症反应的程度可能因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2.固有层
固有层内血管扩张、充血,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液循环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中的炎症细胞等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在有基础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中,其肠道固有层的病理改变可能会受到原有疾病的影响,例如原本就存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的情况,在细菌性痢疾感染时,炎症反应可能会更加严重,血管扩张、充血等表现可能更为显著。
三、肠道功能改变
1.吸收功能
由于肠道黏膜的炎症损伤,肠道的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等。但在细菌性痢疾时,炎症导致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功能障碍,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症状,排出大量含有黏液、脓血的稀便。对于婴幼儿患者,其肠道吸收功能本就相对较弱,在发生细菌性痢疾时,吸收功能的损害会更加明显,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因为婴幼儿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差,腹泻引起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更容易打破体内的平衡。
2.分泌功能
肠道的分泌功能会增强,肠腺分泌大量黏液,以试图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的黏膜,但过多的黏液与炎症细胞、坏死组织等混合,形成黏液脓血便。在老年患者中,肠道的分泌功能改变可能与老年人的肠道功能衰退有关,其分泌的黏液性质和量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而且老年人对分泌功能改变导致的腹泻等症状的耐受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身体机能的下降。
四、不同人群的肠道改变特点
1.儿童
儿童的肠道相对较娇嫩,在细菌性痢疾时,肠道改变往往更为迅速和明显。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频繁的腹泻,而且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特点,炎症的扩散可能相对较快。同时,儿童的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毒素的影响,肠道的病理改变在显微镜下可能显示出更活跃的炎症细胞浸润,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治疗干预,以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2.老年人
老年人的肠道功能本身处于衰退状态,在发生细菌性痢疾时,肠道改变可能表现为炎症反应相对不那么典型,但潜在的并发症风险较高。例如,老年人的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肠黏膜的溃疡等病变可能更难愈合。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肠道的病理改变可能会与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在吸收功能方面,老年人的吸收功能减退,腹泻导致的营养物质丢失更难补充,需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
3.孕妇
孕妇在患细菌性痢疾时,肠道改变需要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肠道的炎症反应可能引起孕妇的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胎儿的宫内环境。肠道的病理改变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而且在治疗用药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来控制肠道的炎症改变,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