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适应证包括有症状及无症状但有相关倾向的息肉,手术方式有宫腔镜下切除术和刮宫术,术后需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预防感染、休息活动及复查,还可能出现子宫穿孔、宫腔粘连、出血等并发症并需相应处理。
一、定义
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手术方法。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通过该手术可将息肉切除。
二、手术适应证
1.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如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包括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或者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等情况的子宫内膜息肉。
对于育龄期女性,若子宫内膜息肉影响受精卵着床,可能导致不孕,此时符合手术适应证;对于有多次不明原因流产史,经检查发现有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也可考虑行息肉切除术。
2.无症状但息肉较大或有恶变倾向者:一些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即使无症状,也有潜在恶变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
三、手术方式及操作过程
1.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这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探针探测宫腔深度和方向。将宫腔镜经宫颈管置入宫腔,全面观察宫腔内情况,找到子宫内膜息肉后,使用宫腔镜下的手术器械,如电切环等,将息肉切除。切除的息肉组织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过程基本相似,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宫腔情况精细操作。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要尽量减少对子宫正常组织的损伤,以降低对以后生育功能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子宫穿孔等并发症。
2.刮宫术:对于一些较小的、单发的子宫内膜息肉,也可采用刮宫术,用刮匙将息肉刮除,但相对宫腔镜下手术,其对宫腔内情况的观察不够直观,且有遗漏息肉的可能。
四、术后注意事项
1.阴道出血情况观察
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持续数天。患者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的量、颜色等。如果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出血时间超过10天仍未干净,应及时就医。
不同年龄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生殖系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关注;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缓慢,更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2.预防感染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但要避免阴道冲洗。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更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加强抗感染措施。
3.休息与活动
术后需要适当休息,一般建议休息1-2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休息期间可进行适量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身体恢复,但要避免长时间卧床。
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休息时间可适当延长,活动要更加谨慎,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4.复查
术后1个月左右要复查妇科超声,了解宫腔恢复情况,查看是否有残留息肉或宫腔粘连等情况。
不同年龄患者复查的重点略有不同,年轻患者要关注子宫恢复对生育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关注是否有复发及其他子宫相关病变。
五、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及处理
1.子宫穿孔:是宫腔镜下手术较少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多因操作不当引起,如宫腔镜进入宫腔过深、电切时用力过猛等。一旦发生子宫穿孔,要根据穿孔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理,如穿孔较小且无明显内出血等情况,可保守治疗,密切观察;若穿孔较大或有内出血等情况,需进行手术修补等。
对于有子宫手术史、宫腔粘连等情况的患者,发生子宫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手术中要更加精细操作,密切监测宫腔内情况。
2.宫腔粘连:术后有发生宫腔粘连的可能,表现为术后月经减少、闭经或周期性下腹痛等。一旦怀疑宫腔粘连,可通过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轻度粘连可在宫腔镜下分离粘连,重度粘连则治疗较为复杂。
年轻患者发生宫腔粘连后对生育影响较大,术后要密切关注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检查;老年患者若发生宫腔粘连,也会影响生活质量,需积极处理。
3.出血:除了术后正常的少量阴道出血外,还可能出现术后继发性出血等情况。若出现上述异常出血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药物止血或再次手术止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