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有不同症状表现,婴幼儿初期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出现干咳、喘息等,不同年龄阶段有差异;发病机制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病原学检查可明确特定病原体,胸部X线可见相应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一)婴幼儿表现
1.初期症状: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鼻塞等,1-2天后出现干咳,随后出现喘息。喘息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短暂的呼气性喘鸣,重者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频率可达每分钟40-80次甚至更高,同时伴有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小婴儿还可能出现鼻翼扇动。
2.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但通常热度不持久。部分患儿可能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表现。
(二)不同年龄阶段差异
1.新生儿及小婴儿:症状相对不典型,喘息可能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口周发绀、拒奶等。由于新生儿的呼吸储备功能较差,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2.年长儿:与婴幼儿相比,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以喘息、咳嗽为主,发热程度一般也相对较低,且很少出现三凹征等严重的呼吸困难表现,但如果病情较重,也可出现类似婴幼儿的严重喘息及呼吸困难表现。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的呼吸道相对狭窄,气管和支气管的软骨发育不完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容易引起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导致气道梗阻。同时,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病毒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毛细血管支气管炎。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婴幼儿感染后易引发较明显的气道炎症反应。
2.年长儿:年长儿的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相对成熟,免疫系统也较为完善,感染后引起的气道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所以症状相对婴幼儿来说较轻,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毒力较强或患儿本身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较重的症状。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被动吸烟:生活在被动吸烟环境中的儿童,其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增加了发生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风险。研究表明,被动吸烟的儿童患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被动吸烟的儿童。
2.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儿童发生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几率。拥挤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通风不良会使室内空气中病原体浓度升高,儿童吸入后容易感染发病。
(三)病史因素
1.既往呼吸道疾病史:如果儿童既往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史、支气管哮喘等病史,那么其发生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也相对较慢。例如,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儿童,在发生呼吸道感染时,更容易诱发毛细血管支气管炎,且喘息等症状可能更难控制。
2.过敏史:有过敏史的儿童,如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在接触过敏原后,呼吸道的高反应性增加,感染时更容易引发毛细血管支气管炎。因为过敏状态下呼吸道黏膜处于高敏状态,感染时炎症反应更容易被触发,导致气道痉挛、狭窄等情况,加重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症状。
三、诊断相关考虑
(一)依据症状体征
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如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喘息、呼吸急促、三凹征等,结合肺部听诊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等体征来初步考虑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可能。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血管支气管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但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毛细血管支气管炎。
2.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以明确是否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特定病原体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阳性是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毛细血管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
3.胸部X线或CT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粗、紊乱,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表现,如肺野透亮度增加等,但一般无特异性的肺部实变影。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或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可能会有一定帮助,但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