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与支气管炎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存在差异。发病部位分别为扁桃体和支气管;急性扁桃体炎全身症状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局部咽痛明显,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可异常,治疗以一般、抗感染、局部治疗为主;支气管炎全身症状较轻,局部咳嗽咳痰为主,辅助检查血常规等有特点,治疗以一般、抗感染、对症为主;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部位差异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发病部位为扁桃体,扁桃体位于口咽部,是咽部淋巴组织的一部分。儿童时期扁桃体是免疫器官,随着年龄增长,10岁左右开始逐渐萎缩。急性扁桃体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在扁桃体隐窝内繁殖,导致扁桃体充血、肿胀,严重时隐窝内可出现脓性渗出物。
支气管炎:发病部位是支气管,支气管是连接气管与肺的管道。支气管炎可由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引起,也可因吸入冷空气、刺激性气体、过敏原等非感染因素导致支气管黏膜炎症,炎症可累及支气管的黏膜及周围组织,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改变。
二、临床表现不同
急性扁桃体炎:
全身症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症状相对较轻。起病较急,可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有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周身不适、便秘等全身症状。幼儿可因高热而出现抽搐、呕吐及昏睡。
局部症状:主要为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部分患者可因扁桃体肿大而影响呼吸,出现打鼾、呼吸困难等表现。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
支气管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可有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部分患者可无发热,少数患者可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咳嗽可延续2-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伴有胸骨后discomfort(闷痛)、喘息等症状,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闻及哮鸣音。
三、辅助检查差异
急性扁桃体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
咽拭子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如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有助于确诊。
支气管炎: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胸部X线或CT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或病情较重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四、治疗原则差异
急性扁桃体炎:
一般治疗: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
抗感染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常用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等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用药)。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局部治疗:可用复方硼砂溶液等漱口,以清洁口腔,缓解局部症状。
支气管炎:
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避免劳累和吸入有害气体。
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一般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使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
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时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溴己新等祛痰;伴有喘息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时,高热容易引起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儿童支气管炎时,咳嗽咳痰能力较弱,要注意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避免痰液堵塞气道。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扁桃体炎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咽痛情况等。老年人支气管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选择对其他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孕妇:孕妇患急性扁桃体炎或支气管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急性扁桃体炎时,如需要使用抗生素,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支气管炎时,对症治疗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可通过多饮水、休息等一般治疗方式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