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泛指肠道炎症,病变部位宽泛,结肠炎特指结肠炎症,病变局限于结肠。二者临床表现有别,肠炎小肠炎脐周痛等,大肠炎下腹等痛;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有黏液脓血便等,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人有相应表现。检查上肠镜和影像学各有特点,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感染性肠炎据病原体治,非感染性肠炎依病情定,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分轻重治,缺血性结肠炎改善供血等。
一、定义与病变部位
肠炎:是泛指肠道的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可累及小肠、结肠等肠道的不同部位,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引起肠炎的原因多样,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与自身免疫、过敏等因素有关。
结肠炎:特指结肠部位的炎症,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等结肠组织,其病因也有感染性因素(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介导的结肠炎症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肠炎:
小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多为脐周疼痛,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若为感染性小肠炎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小肠炎具体表现略有差异,比如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小肠炎可能有特定的粪便性状改变等。对于儿童来说,小肠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需要关注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对于老年人,小肠炎可能因腹泻等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风险增加。
大肠炎:当病变累及大肠时也会有腹痛、腹泻等表现,但腹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为主,腹泻可能伴有黏液便等情况,若为细菌性痢疾导致的大肠炎,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等。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多表现為反复发作的腹泻,粪便多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左下腹部疼痛、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后仍有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表现有所差异,轻度患者可能症状相对较轻,重度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在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在发病机制等方面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往往因肠道供血不足引起,表现为突发的左下腹部绞痛,随后出现腹泻,粪便可为血便等,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缺血范围等有关,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因素,更容易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三、检查方法及表现
肠镜检查:
肠炎: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具体表现因病变部位及病因不同而异,例如感染性肠炎可能可见黏膜上的渗出物等;非感染性肠炎黏膜改变也各有特点。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改变,多发性浅溃疡形成,病情缓解期黏膜可能呈细颗粒状等表现。
缺血性结肠炎: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呈节段性的缺血改变,如黏膜苍白、糜烂、溃疡等,病变与正常黏膜界限相对较清楚。
影像学检查:
肠炎: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肠道壁增厚等改变,但相对肠镜检查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的观察不够直接。
结肠炎:腹部CT等检查也可辅助判断结肠病变情况,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发现结肠袋消失等改变;缺血性结肠炎在CT等检查下可观察到肠道供血相关的异常表现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肠炎:
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儿童感染性肠炎要特别注意避免脱水等情况,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老年人感染性肠炎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非感染性肠炎:如自身免疫性肠炎等,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可能涉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轻度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治疗,中度或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对内分泌等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缺血性结肠炎:治疗主要是改善肠道供血,如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等,轻度缺血性结肠炎可能通过保守治疗缓解,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老年人在治疗缺血性结肠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