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新型冠状病毒由β属冠状病毒引起,传染性强,症状多样,部分重症,可通过核酸、抗原等检测,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病毒等;普通感冒由多种病原体引起,传染性较弱,症状局限上呼吸道,主要靠临床表现等诊断,一般对症治疗预后好,特殊人群感染需分别关注。
普通感冒: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临床表现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常见症状:感染后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出现川崎病样表现等特殊情况;老年人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如合并基础疾病时风险更高。
普通感冒:
常见症状: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等。症状相对较轻且局限于上呼吸道。
流行病学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可能会逐渐下降,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
普通感冒:传染性相对较弱,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由于病原体多样,人群可反复感染。
诊断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或血液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抗原检测: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抗原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操作相对简便快速,但准确性相对核酸检测稍低。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IgG抗体等,可用于辅助诊断,但一般不作为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多在感染后期或用于回顾性诊断。
普通感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诊断,一般不进行病原学的常规检测,若要明确具体病原体,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方法,但临床中较少常规开展。
治疗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等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等。
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等,但需在医生评估病情后合理使用。
普通感冒: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症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如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使用镇咳药物缓解咳嗽等,一般病情较轻者多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恢复,无需特殊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预后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老年人、有严重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预后相对较差。
普通感冒:一般预后良好,患者多在1周左右自愈,但若合并有基础疾病等情况时,可能会使病情迁延不愈或引发其他并发症,但相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来说,预后总体较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人感染后更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如是否出现基础疾病加重等情况,需加强护理和监测;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要评估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要注重基础疾病与新冠病情的相互影响,积极协调治疗。普通感冒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也需根据其自身状况进行适当的care,儿童感冒时要避免滥用药物,老年人和孕妇感冒后也需谨慎用药,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