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可单发或多发,发病部位多样,症状有月经量增多等,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症状与肌瘤情况相关,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两类疾病在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单发或多发,可为良性病变,病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女性,病因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相关。
二、发病部位与外观
子宫息肉:可生长在子宫腔内任何部位,包括宫颈管内,一般息肉较小,直径多在几毫米至1厘米左右,形状多为舌状或球形,质软,颜色鲜红、易出血。
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肌层内(肌壁间肌瘤)、子宫浆膜下(浆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黏膜下肌瘤)等部位,大小差异较大,小的如米粒或绿豆大小,大的可重达数十千克,外观多呈球形结节状,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晰。
三、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息肉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育龄期女性相对常见,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
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在性生活后或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时需高度警惕,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发现。例如有研究表明,约20%的子宫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子宫肌瘤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症状: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压迫输卵管影响受孕,黏膜下肌瘤还易发生感染。若肌瘤发生红色变性,可出现急性腹痛、发热等症状;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也可出现急性腹痛。
四、诊断方法区别
子宫息肉
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口有息肉脱出,质地较软,触之易出血,但对于宫腔内的息肉可能不易直接触及。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腔内是否有息肉样回声,表现为宫腔内单个或多个高回声团,边界清晰。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还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的摘除手术。
子宫肌瘤
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质硬,表面不规则结节状。
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最常用的方法,能明确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有无变性等。典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的结节。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尤其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评估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治疗方式不同
子宫息肉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无症状的息肉,尤其是绝经后接近绝经状态的女性,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息肉、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倾向的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子宫肌瘤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还可使用米非司酮等药物,但长期使用有一定副作用。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子宫息肉和子宫肌瘤都可能影响生育,子宫息肉可能阻碍受精卵着床,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宫腔形态从而影响受孕,这类女性若有生育计划,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子宫息肉有一定恶变风险,需密切随访;而绝经后子宫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但也需关注是否有异常阴道流血等情况,警惕恶变可能。
妊娠期女性:孕期发现子宫肌瘤可能会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出现肌瘤红色变性等情况,需密切监测,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干预;子宫息肉在孕期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但若出现大量出血等紧急情况则需及时处理。



